●聽雨叢談卷九
鄉會試掌故一
○鄉會試掌故一
順治二年乙酉科鄉試。本年江西、陝西初定,詔於十月舉行,凡六省。順天主考二員:侍讀朱之俊,編修羅憲汶。是科山東士子中蔡兆□九十五人。
三年丙戌會試,中式四百人,不分南北中卷,山東一省中至九十九人。所取之士,大拜者四人,聊城傅以漸、高陽李霨、柏鄉魏裔介、臨朐馮溥,尚書八人,侍郎十五人。膠州法若真、法若貞兄弟同登。總裁漢軍范文程、滿洲剛林、漢軍甯完我、涿州馮銓,皆閣臣。范、甯皆非科目出身。文題:王道之始也。臨朐馮,丁亥年補殿試。
三年丙戌,補行鄉試。乙酉、丙戌科場初開,士子應試都門者,間以道塗梗塞,後期始至,朝廷加意招徠,重行鄉會。順天主考胡統虞、白印謙二人,皆編修。是科湖南副主考給事中李運長,順天大興人,舉人出身。
四年丁亥,補行會試,中式三百人,江南士子中至一百二十四人,鼎甲皆江南人。所取之士,大拜五人:武進呂宮、臨朐馮溥、錢塘黃機、宛平王熙、武定李之芳。是科會元李人龍、傳臚于明寶,皆未列館選。總裁六人,皆閣臣:漢軍范文程、滿洲剛林、滿洲祁充格、涿州馮銓、漢軍甯完我、商邱(朱)[宋]權。祁、范、甯三人,皆非科目出身。
五年戊子鄉試。本年江西金聲桓作亂,鄉試未及舉行。福建、廣東悉歸版圖,開闈凡九省。順天主考李呈祥、黃志遴皆編修。
六年己丑會試,中式四百人。典試者閣臣六人,剛林、祁充格、范文程、洪承疇、甯完我、宋權,閣學一人,王文煃。時兩廣初定,二甲進士皆授參議,三甲授知府,分發兩廣等省補用。進士釋褐後即官四品,後此前此皆無也。烏程姚延啟、姚延著兄弟同登。
八年辛卯鄉試。順天主考:滿學士鄂密圖、滿侍郎阿密達、檢討長治李中白、武進孫自式。京兆主司典用大員,自本科始。鄂密圖、阿密達,皆不由科目出身。 【 鄂密圖,恐是崇德年狀元鄂貌圖誤寫也。】 是年禮部議准八旗科舉之制,為定鼎後八旗科目之始。
九年壬辰會試。初分南北中卷,中式四百人。會元南海程可則,以磨勘除名,因首藝不遵傳註也。壽光劉毓桂、印桂兄弟同登。主司尚書滿洲陳泰、學士武陵胡統虞、大名成克鞏、漢軍劉清泰四人。陳、劉兩主司皆不由科目。狀元鄒忠倚,榜眼張永祺,探花沈荃。傳臚遲煌,漢軍人。是科分滿漢為二榜,蒙古人入滿榜,漢軍入漢榜。滿洲狀元麻勒吉,榜眼折庫勒,探花巴海。
十一年甲午鄉試。順天主考:學士漢軍白色純、侍郎滿洲渥赫、編修吴縣范周、江夏吴正治四人。白主司不由科目出身。是科浙江正考官編修漢陽熊伯龍,副考官給事中新鄉許作梅,一榜取中三狀元:史大成、嚴我斯、蔡啟僔。
十二年乙未會試,中式三百五十人,仍分滿漢榜為二榜。總裁四人,大學士滿洲額色赫、吴江金之俊、學士山陰胡兆龍、侍郎滿洲恩國泰四人。額主司不由科目出身,此後典試俱用科甲矣。滿鼎甲:圖爾宸、查親、素泰。漢鼎甲:史大成、戴王倫、秦鉽。是科漢軍正白旗人遲炤、遲煊,漢軍正藍旗人張登舉、張登選兄弟同登。
十四年丁酉鄉試。順天主考二員:庶子黃岡曹本榮、中允溧陽宋之繩。江南主考遂安方猶、仁和錢開宗,一榜取中三鼎甲,馬世俊、鮑亦祥、葉方(靄)[藹]三人。湖廣主考給事中歷城孫光祀、檢討侯官薛澐,取中百六人,後捷南宮者六十四人,稱為極盛。是年奉旨停止八旗考試例,因文尚虛浮,不務經濟,廢弛武備也。
十五年戊戌會試。總裁傅以漸、李霨,皆丙戌同年,同官閣臣。中式四百人。頭場四書題三道,由欽命密封送內簾用印頒發,自本科始。鼎甲常熟孫承恩、鹽城孫一致、全椒吴國對,皆江南人,又同為甲午北闈舉人。是科大拜者三人:李天馥、熊賜履、陳廷敬也。世祖親覆試江南舉人,拔武進吴(鳴珂)[珂鳴]第一,賜進士,一體殿試。
十六年己亥會試。本年以雲南底平,復舉會試,此特典也。中式三百五十人。主司:安邱劉正宗、曲沃衛周祚。一榜三鼎甲,皆江南人:崑山徐元文、無錫華亦祥、崑山葉方(靄)[藹]。
十七年庚子鄉試。順天主司:侍講武進莊朝生、檢討孝感熊賜履二人。雲南貢院未修,學臣未到,鄉試定於次年補行。本科以舉人出身而典試差者四人,給事中南昌湛名臣典江南,遵化汪之洙典浙江,鹽城薛鼎臣典湖廣,郎中陽城趙聯元典山東。又山東正考官兵科給事中香河袁懋德,乃歲貢起家,尤為曠典。典順天之熊賜履、典江南之譚篆、典江西之蕭維豫、典浙江之張貞生、典湖廣之鄒度珙,皆前科新進士。
十八年辛丑會試。主司閣臣二人:成克鞏、衛周祚。中式四百人。本年停止刊刻試錄,惟於場內繕寫題名錄送呈。山陽李時謙、李時震、李鎧兄弟三人,同登進士。
康熙二年癸卯科鄉試。順天主考二人,清澗白若貞、婺源詹養沈皆編修。是科江南主考編修大興王勗、給事中茌平王曰高,得人最盛,後中鼎甲二人,尚書五人,大拜者三人。雲南正考官江西蔡騶,兵部主事,拔貢出身,與前此之歲貢出身得典試差,皆剏典也。本科特開考試八旗鄉試之場,次年仍無會試,因八旗生員無上進之途也。取中滿洲舉人齊蘭保等二十一名,蒙古布顏等十七名,漢軍姚啟聖等一百一十八名,不中者皆斥革。
三年甲辰會試。初廢八股取士,專用策論,改試二場。取中二百五十人,比前科人數頓減,蓋士子習於八比,苦於遷業,應試者甚少。主司四人:內閣李霨、戶部尚書寶坻杜立德、吏部侍郎霸州郝惟訥、閣學海豐王清。
五年丙午鄉試。順天主考:侍講張允欽、禮中沈令式。是科湖南主考曹鼎望與廣西主考曹(百)[首]望兄弟,典山東之吴國龍與典福建之吴國對亦兄弟。曹首望以拔貢戶部主事典試,尤為特恩。
六年丁未會試。總裁:戶部尚書永昌王宏祚、兵部侍郎正定梁清標、吏部侍郎臨胊馮溥、閣學宛平劉芳躅四人。王司農字玉銘,庚午舉人出身,得典會闈,實異數也。是科中式一百五十人。河南進士王曰溫與其父鳴球同策大廷,人皆榮之。按鳴球,庚子解元,甲辰中貢士,補殿試,授中書。
八年己酉鄉試。順天主考:學士李元振、戶部郎中兵貞。考兵貞,四川內江人,字石齋,甲午乙榜出身,其姓已罕見,遭際亦曠典也。本年場中仍用八股文字,照例試三場,並准刊刻試錄,從禮臣之請也。是科復八旗考試之制,歸併與漢人同場一例考試。
九年庚戌會試。總裁:內閣魏裔介、禮書龔鼎(孽)[孳]、吏侍王清、學士田逢吉。中式三百人。狀元蔡啟僔、榜眼孫在豐,皆浙江德清人。山東福山鹿廷瑛、廷瑄兄弟同登。
十一年壬子鄉試。順天主考修撰蔡啟僔、編修徐乾學,皆前科鼎甲,未散館即典京兆主司,實曠典也。是科順天同榜四鼎甲:韓菼狀元,王鴻緒榜眼,翁叔元、茆薦馨皆中探花。
十二年癸丑會試。主司:內閣杜立德、禮書龔鼎孳、刑侍姚文然、學士熊賜履。中式一百五十人。會狀韓菼、榜眼王鴻緒、探花徐秉義,皆江南人,均躋八座。徐之兄乾學,弟元文,皆鼎甲。
十四年乙卯鄉試。順天主考修撰韓菼、編修王鴻緒,皆前科鼎甲。時三逆叛據西南,至壬戌始全行收復,次第補行鄉試,廣東全省震驚,趙文照從容校閱,所拔皆名流。
十五年丙辰會試。主司:閣臣李霨、禮書吴正治、吏侍宋德宜、副使田六善。中式一百九十人。歸安沈涵、三(會)[曾]兄弟同登。復停止八旗考試例。
十六年丁巳鄉試。主考修撰彭定求、編修胡會恩,皆前一年丙辰科鼎甲。是歲因軍興,開科有鄉試,無會試。江西、湖廣附江南,福建附浙江,山東、山西、陝西附河南應試。典試差者,惟順天、江南、浙江、河南四省。順天解元王喆生,江南青浦人,後中壬戌進士,官編修。
十七年戊午鄉試。順天主考:編修楊瑄、檢討李阜。開科者,順天、江南、江西、浙江、福建、廣東、湖廣、河南、山東、山西、[陝西]十一省。福建鄉試,至庚申四月始得補行。主考白夢鼐,歸至寧波病卒。
十八年己未會試。主司:內閣馮溥、尚書宋德宜、學士葉方(靄)[藹]、副都御史楊雍建。中式一百五十人。
二十年辛酉鄉試。順天主考修撰歸允肅、編修沈珩,皆前科翰林。江南主考朱彝尊、山東主考曹禾、山西主考嚴繩孫、陝西主考汪霦、廣西主考喬萊、雲南主考米漢雯、四川主考方象瑛、王材佐、廣東主考邵遠平,皆宏博科出身。時三逆初平,雲南、貴州、四川、廣西,逾年始行鄉試。朱彝尊典江南試,取中胡任(與)[輿]、陸肯堂,後俱中狀元。
二十一年壬戌會試。主司:吏書黃機、工書朱之弼、戶侍李天馥、禮侍陳廷敬。中式二百人。狀元蔡升元,乃庚戌狀元蔡啟僔從姪,升元及第日,其父啟賢僅四十六歲,有《紀恩詩》云:「君恩獨被臣家渥,十二年中兩狀元。」探花彭寧求與丙辰狀元彭定求兄弟。實為國家祥瑞,非僅科名之光也。
二十三年甲子鄉試。順天主考:諭德秦松齡、編修王沛(恩)[思]二人。國子祭酒吴苑疏請增置八旗中額,詔從之。
二十四年乙丑會試。總裁:刑書張士甄、都憲戶侍王鴻緒、閣學孫在豐。中式一百五十人。榜前擬十卷進呈,恭候欽定名次,自本科始。同考官王九齡,乃總裁王鴻緒胞兄,實異數也。
二十六年丁卯鄉試。順天主考:編修楊大鶴、檢討王思軾。順天同考官,不用六部員外、主事、中書等官,止取直隸省科甲知縣充用。解元多時珍,字玉嚴,阜城人,其姓罕見,可稱榜花。
二十七年戊辰會試。主司:內閣王熙、刑書徐乾學、兵侍成其範、工侍鄭重。中式一百五十人。
二十九年庚午鄉試。順天主考:學士王掞、編修魏希徵。湖廣解元陳大華與兄大羣同捷。本年復舉八旗考試例。
三十年辛未會試。總裁:內閣張玉書、戶書陳廷敬、兵侍李光地、王士禛。中式一百五十人。殿試初擬全椒吴昺第一,金山戴有祺第二,海寧楊中訥第三,上以鼎甲久無北人,遂拔大興黃叔琳第三人,戴中狀元,吴中榜眼。
是年五月,以直隸、山東為北左,河南、山西、陝西為北右,江南、浙江為南左,江西、湖廣、福建、廣東為南右,四川、雲南為中左,廣西、貴州為中右,從御史江蘩之請也。今之順天鄉試之分北皿、南皿、中皿,實本於是。
三十二年癸酉鄉試。主考:司業徐倬、編修彭殿元。是科京闈南卷,如姜宸英、顧圖河、汪繹皆登鼎甲。江西朱軾,年二十九,後躋揆席。一時都下因所拔皆知名之士,且多少年,致興大獄。給事中彭鵬疏請廷訊科場之案,上切責之,言:彭鵬豈以為舉朝皆不可信乎?言官當導朕躬以寬大云云。本年議准增置八旗試額。
三十三年甲戌會試。主司:吏書熊賜履、兵書杜臻、兵侍王維珍、工侍徐潮。中式一百五十人。王維珍,字嵋谷,漢軍,庚戌進士。旗人以進士出身典試文闈者,自維珍始,前此皆不拘也。正藍旗覺羅滿保中式,此為覺羅進士之始。
三十五年丙子鄉試。順天主考:學士曹鑑綸、春坊張希良。
三十六年丁丑會試。總裁:尚書熊賜履、禮書張英、左都吴琠、兵侍田雯。中式一百五十九人。探花姜宸英以古文名世,上久知其名。殿試卷進呈,擬二甲。上問十卷中有姜某乎,尚書韓菼對以宸英在史館久,臣識其字,某卷當是也。拔置一甲第三,時年七十三矣,自古探花無此際遇。十月,諭嗣後宗室子弟一體應試。
三十八年己卯鄉試。順天主考修撰李蟠、編修姜姜宸英,皆前科鼎甲。姜以耄年掇巍科,旋典京兆主試,忌之者乃嗾言官(遮)[摭]拾入劾,遂興大獄。解元王兆鳳,字九儀,高郵人。是科廣東貢生黃章,年已百歲,入場時,大書「百歲觀光」四字於燈籠,令其曾孫為之前導。浙江副考官滿保,甲戌檢討,字鳧山,滿洲鑲黃人;福建正考官阿金,辛未檢討,字雲舉,滿洲鑲白人;河南副考官喀爾喀,辛未檢討,字警菴,滿洲正白人;陝西副考官海寶,甲戌檢討,字天植,滿洲鑲白人,此為滿臣典試直省主考之始。海、阿、喀三人,皆王士禛門生,見《池北偶談》。
三十九年庚辰會試。總裁:閣臣熊賜履、吴琠、戶侍李枏、僉憲王九齡。中式三百人。僉憲舊不開列,典試自此科王九齡始。狀元(王)[汪]繹,中丁丑會元,未及對策,以外艱歸,庚戌服闋北上,邵青門贈以詩云:「已看文采振鵷鷺,重向青霄刷羽翰。往昔緒言吾解說,狀元原是舊吴寬。」(王)[汪]果大魁天下。是科會元柘城王露,字戒三,中探花。八月,諭大學士曰:「宗室朕素加恩,何患無官,嗣後仍停其考試。」
從前會試分南北中卷,後又於南北中卷內分為左右,未免太繁。本科仍照舊例分南北,不必細分左右,並將廬州等府、滁州等縣,舊係中卷者,皆歸南卷。其雲南、貴州等省,去其中卷名色。每科雲南定為雲字號,額中二名;四川為川字號,額中二名;廣西為廣字號,額中一名;貴州為貴字號,額中一名,從副都御史梅鋗之請也。本年恩詔加額,雲南、四川加二名,廣西、貴州加一名。
四十一年壬午鄉試。順天主考:詹事崑山徐秉義、侍講滿洲徐元夢。滿洲進士出身典京兆自此科始。鄉試硃墨卷磨勘,亦自本科始。河南主考檢討阿爾騫、福建主考寺正索柱、湖廣主考評事巴海、河南主考檢討傅森、山東主考編修滿保,皆滿洲人。四川主考檢討高其倬,漢軍人。旗人典試直省,此科為盛。浙江正考官傅作霖,舉人出身,時任給事中。
四十二年癸未會試。總裁:內閣熊賜履、冢宰陳廷敬、少宰吴涵、少宗伯許汝霖。中式一百五十九人,又欽賜殿試三人。寶應王式丹,會狀聯元,時年五十九。
四十四年乙酉鄉試。順天主考:戶侍汪霦、贊善姚士藟。江南副考官太常寺少卿長樂廖騰煃,字占五,舉人出身。
四十五年丙戌會試。總裁:吏侍李錄予、兵侍彭會淇。中式三百人。歷科會試主司,皆用大學士而下三四人,本科止用侍郎二人,遂騰物議。會元尚居易旋被奪削,主司亦鐫級。
四十七年戊子鄉試。主考:學士潘宗洛、御史李永紹。福建正考官御史戴夢麟,掖縣丁巳舉人。四川副考官中書王鳳孫,溧陽壬子舉人。是科年羹堯以學士典廣東正考官。
四十八年己丑會試。主司:閣臣李光地、尚書張廷樞二人。中式三百人。狀元趙熊詔、榜眼戴名世、探花繆沅,三鼎甲皆江南人。長洲張學庠、張(學)[紹]賢,大興黃叔琬、黃叔璥,皆兄弟同登。二黃之兄黃叔琳,辛未科先中探花。 【 戴名世本科會元。】
五十年辛卯(會)[鄉]試。順天主考:左都御史趙申喬、中丞江球。是科四川副考官工部員外郎恩平莫象年,乙卯舉人出身。江南正考官副都御史順德左必蕃,辛酉舉人出身,副考官編修閩縣趙晉,私通賄賂,多中揚州富商子弟。江南下第士子,有「左邱明兩眼無珠,趙子龍一身是膽」之聯,傳播都下,事覺伏辜。
五十一年壬辰會試。主司:司農趙申喬、少宗伯徐元夢、少司寇胡會恩。中式一百七十七人,又欽賜殿試十五人。狀元王世琛、探花徐葆光,均為蘇州省城人。
五十二年癸巳萬壽恩科鄉試。順天主考:冢宰張鵬翮、侍講文志鯀。山西主考平樂陳允恭、泰州俞梅,奏減官卷,以五經民卷補之,取孫嘉淦等,俱為名臣。
五十二年癸巳恩科會試。主考:內閣王掞、工侍王頊齡、兵侍李光復、閣學沈涵。中式一百五十五人。李主司字曲江,四川南部人,壬子舉人出身。本科鄉試、會試,同在一年。
五十三年甲午鄉試。順天主司:祭酒徐日暄、御史田軒來。順天同榜三元:汪應銓,戊戌狀元;楊爾德、儲大文,戊戌、辛丑會元。
五十四年乙未會試。主司:吏部尚書王頊齡、編修鄒奕鳳。中式一百九十人。會元長洲李錦與弟文銳同捷,均列詞垣。慈谿裘璉與館選時,年七十有二。狀元徐陶璋、榜眼繆曰藻、會元李錦,皆蘇州府人。
每科鄉會試房考,例用十八人,本科典用三十六人,每房各二人,公同閱看。
五十六年丁酉鄉試。順天主考:戶部侍郎張伯行,字孝先,河南封邱人,乙丑進士;編修鄂爾奇,字季正,滿洲鑲藍人,壬辰進士。浙江主考索泰,以房師陳恂囑託,中其族人素不能文者,杭人大譁。事聞,索、陳俱按治。
五十七年戊戌會試。主司:吏書張鵬翮、戶書趙申喬、刑侍李華之、工侍王懿。中式一百六十五人。狀元汪應銓,未散館即擢庶子,蓋異數也。
五十九年庚子鄉試。順天主考副都屠沂、侍讀陳世倌,一榜得兩狀元:金壇于振癸卯,安州陳惪華甲辰。
六十年辛丑會試。主司:張鵬翮、戶書田從典、戶侍張伯行、副憲李紱。中式一百六十三人。李紱字巨來,江西臨川人,己丑進士,博采名譽,所取皆一時俊髦。正黃旗滿洲何舍里氏何溥、何浩,宜興儲氏,金谿馮氏,均昆季聯鑣。落第者喧鬧盈門,新中者無由入謁。事久,外間物議始定。會元儲大文之弟儲郁文、儲雄文同登。
雍正元年癸卯恩科鄉試。順天主司:禮部朱軾、戶部張廷玉。雲南正考官員外郎鄂爾泰,己卯舉人。貴州副考官員外郎朱崧,庚子舉人。是科解元常熟王俊,後中甲辰進士,官御史。三月舉行鄉試,各省鄉試同考官,由監臨先期試以時藝一篇,文理優長者入內簾,荒疎者供外場執事,自本科始。
元年癸卯恩科會試。主考:閣臣朱軾、吏部尚書張廷玉。中式二百七十人。九月會試,十月殿試,兩主司叠典春秋兩闈。上又以其持擇公允,輿論翕然,均加太子太傅銜,士論榮之。狀元于振,以南籍中式京兆,未一年即大魁天下,尤為盛事。
按《茶餘客話》載:傳臚張廷珩特授檢討,與鼎甲三人同日入南書房云云。張廷珩乃張廷玉之弟,何以未迴避,應俟考。
二年甲辰,補行癸卯正科鄉試。順天主考:內閣田從典、閣學福敏。本科湖北副考官工科蔡仕舳、四川副考官戶部主事許隆遠,皆舉人出身。湖南、湖北分兩闈考試,自本科始。順天同考官呂謙恆、呂耀宗,父子同闈分校,時以為榮。于振前一年猶是諸生,本科已典河南副考官,士林誇為盛際。
二年甲辰,補行正科會試。主司:閣臣朱軾、張廷玉、吏侍福敏、 【 字龍翰。原名傅敏,字湘隣。】 兵侍史貽直。中式二百九十人。朱、張兩相國聯主禮闈,恩眷罕比。
四年丙午鄉試。順天主考:司農蔣廷錫、閣學劉師恕。江西主考少詹查嗣庭、洗馬俞鴻圖,取中甘萬達、甘汝來、甘汝逢、甘禾,祖孫父子三世同登,前代未有也。汝來官至尚書。本科以五經中式副榜者,奉旨准作舉人一體會試。各省副榜有今科重中副榜者,亦准作為舉人。
五年丁未會試。主司:刑部尚書勵廷儀、吏侍郎姚近思、兵侍郎史貽直。中式二百十八人,又欽賜殿試一人。浙江士習不端,舉人停其會試。宜興儲方慶、儲善慶兄弟同登。
七年己酉鄉試。順天主考:吏侍楊汝穀、禮侍鄂爾奇。廣東主考編修嚴民法 【 養雲】 ,貴州主考編修嚴源燾 【 濟之】 ,父子同時典試。
八年庚戌會試。主司:大學士蔣廷錫、兵侍鄂爾奇、刑侍孫嘉淦、閣學任蘭枝。中式三百九十人。狀元周,錢塘人。榜眼沈昌宇,秀水人。探花梁詩正,錢塘人。本科浙江舉人准其會試,三鼎甲皆取浙人,實曠恩也。福山鹿廷瑛、鹿廷瑄兄弟同登。
十年壬子科鄉試。順天主考:禮侍郎任蘭枝,字香谷,溧陽人;學士楊炳,字蔚友,鍾祥人。壬子、乙卯二科京闈,皆以鄰省舉人充鄉試同考官。福建主考王安國、嚴瑞龍,取中之士,後成進士者四十人,大學士蔡新與焉。蔡,漳浦人,謚文定。先高祖官漳浦縣時,文定以童子肄業書院,屢拔前茅,因留於署中,與先曾祖輩同窗讀書。及壬子科,與先曾祖文肅公南北同舉,同時入相,亦佳話也。是科江南榜長洲周永驥、周曰萬父子同科。
十一年癸丑會試。主司:戶書鄂爾奇、吏侍楊汝穀、禮侍任蘭枝。中式三百二十八人。陳倓以教官應禮部試,高掇會狀,其友人調以詩云:「三載淒涼冷署秋,此番高出衆人儔。教官金榜非難事,難在蓬萊最上頭。」其年已三十有九。榜眼田志勤,大興人。探花沈文(高)[鎬],崇明人。崇明一縣,孤懸海外,前代不置縣治,謂之舟山,為倭寇往來所(踞)[據]之地。今聖化遐被,乃出鼎甲,猗歟盛哉!
十三年乙卯鄉試。順天主考工侍吴江顧祖鎮、學士上元戴綸,俱落職逮問。
●聽雨叢談卷十
鄉會試掌故二
○鄉會試掌故二
乾隆元年丙辰會試。主司:閣臣鄂爾泰、朱軾、吏侍邵基、工侍張廷瑑四人。鄂爾泰,舉人出身,典試禮闈,近年罕有也。中式二百四十四人。狀元金德瑛,官至左都御史。榜眼黃孫懋,官至閣學。探花秦蕙田,官至尚書,謚文恭。傳臚蔡新,官至大學士,謚文定,年九十三卒,尤為盛事。歸安沈涵、沈三(會)[曾]兄弟同入翰林。 【 [點校者案:沈涵、沈三曾是康熙丙辰科,此處重出。]】
元年丙辰恩科鄉試。順天主司:左都福敏、吏左邵基。是科典試直省考官,特命大臣保舉,三月十七日,在保和殿考定等第,引見記名差用。計典試直省者,江南籍十人,浙江七人,江西三人,直隸二人,山東、山西、福建、陝西、雲南皆一人。滿洲司業開泰 【 兆沂】 典江西,侍讀嵩壽 【 茂(永)[承]】 典山西。
二年丁巳恩科會試。主司內閣張廷玉、左都福敏、吏侍姚三辰、副都索柱,滿漢皆進士出身。中式二百二十四人。狀元于敏中,官至大學士,謚文襄。歸安潘汝誠、潘汝龍兄弟同登。
三年戊午鄉試。順天主考:吏尚書孫嘉淦、禮侍郎吴家驥。是科得兩狀元:莊有恭己未聯捷,錢維城中乙丑。莊後以江蘇巡撫超擢協辦大學士,又為異數。
四年己未會試。主司:閣臣趙國麟、吏書甘汝來、戶侍留保 【 松裔】 、兵侍凌如煥。中式三百二十八人。烏程費瀛、費蘭先父子同登。會元軒轅誥、榜眼涂(震逢)[逢震],兩姓皆罕見也。
六年辛酉鄉試。順天主考:禮侍劉藻、工侍許希孔。解元毛師灝,壬申殿試懷挾,除名。福建解元邱鵬飛,本武生,以兄振芳代作,事覺除名。
七年壬戌會試。主司:內閣鄂爾泰、刑尚書劉吴龍、兵侍汪由敦、副都仲永檀。中式三百十二人。同考十八人皆翰林,前此未有也。會元仁和金甡,大魁天下。榜眼楊述曾、探花湯大紳,皆陽湖縣人。
九年甲子鄉試。順天主考:戶侍汪由敦、祭酒崔紀。京闈解元馮秉忠,江南金壇人。順天鄉試因搜檢逾期,奏改試期一日。
十年乙丑會試。主司:吏部尚書史貽直、刑部尚書阿克敦、兵部尚書彭維新、刑部侍郎錢陳羣。中式三百十三人。鼎甲錢維城,官至尚書,謚文敏;莊存與官至侍郎;王際華官至尚書,謚文莊。會元蔣元益,官至侍郎。狀元、榜眼又皆武進同邑人,一時稱盛。蔣元益卷進呈列第七,經御覽嫌第一卷文太縟,不如第七卷清真,御筆改為第一。
十二年丁卯鄉試。主考:刑部阿克敦、左都劉統勳。解元河間紀昀,官至大學士,謚文達,文章博洽,為本朝第一人。甲子、丁卯兩科,東昌鄧鍾岳聯典江南,無錫王會汾聯典浙江,所拔多名宿。
十三年戊辰會試。主司:吏書陳大受、兵書鄂容安、戶侍蔣溥、禮侍沈德潛。鄂、蔣皆宰相子,沈乃老名士,舉子得列門牆,聲價益盛。鼎甲梁國治,大拜;陳柟失考;汪廷璵官至侍郎。中式二百六十四人。涿州劉湘、劉洵兄弟同登。
十五年庚午鄉試。順天主司:戶侍汪由敦、禮侍嵩壽。自乾隆年以來,京兆皆典大員矣。解元馬國梁,無錫人。江南主考莊有恭、山西主考莊有信,兄弟同時典試。
十六年辛未會試。刑尚書劉統勳、工尚書孫嘉淦、吏侍郎董邦達、禮侍郎介福。中式二百四十二人。狀元[吴鴻],榜眼[饒學曙],會元周灃殿試第三人。長洲周曰萬、周曰瓚兄弟同登。
十七年壬申恩科鄉試。順天主司:工尚書孫嘉淦、禮侍郎介福 【 受茲。】 解元田玉,無錫人。本年皇太后六旬萬壽,特開恩科,鄉會試一歲併舉。孫、介兩主司,皆連歲典試,一時名宿多出其門。江西正主考蔡新、副主考金甡皆狀元。 【 [點校者案:蔡新係乾隆丙辰傳臚,非狀元。]】
十七年壬申恩科會試。總裁:內閣陳世倌、禮侍嵩壽、閣學鄒一桂。中式二百三十一人。狀元秦大士,名士也。
十八年癸酉鄉試。主司尚書孫嘉淦、侍郎嵩壽 【 茂(永)[承]】 ,皆叠充衡文之命。江南正考官閣學夢麟,字午塘,蒙古正白旗人,名士也。蒙古人典試外省自午塘始。
十九年甲戌會試。主司:閣臣陳世倌、禮侍介福、閣學錢維城。中式二百四十一人。狀元莊(因培)[培因],素有才華,其兄莊存與中乙丑榜眼,調以詩云:「他年令弟魁天下,始信人間有宋祁」,自是果登狀首。嘉善周翼洙、周升桓,父子同科。
二十一年丙子鄉試。主考:刑部尚書劉統勳、侍郎蔡新。順天主考[劉統勳]與廣西正考官劉墉父子,浙江正考官閣學莊存與與福建副考官修撰莊(因培)[培因]兄弟,同科典試,稱為盛事。
二十二年丁丑會試。主司:尚書劉統勳 【 爾(純)[鈍]】 、禮部侍郎介福、金德瑛 【 檜門】 。是科中式二百四十二人。自本科始,將闈中表判裁去,改用五言八韻排律詩一首。長洲彭紹觀、彭紹升兄弟同登。嘉善蔡以臺 【 季寶】 會狀聯元。詩題「循名責實得田字」。
二十四年己卯鄉試。本科典試多為才望之官,順天主考尚書梁詩正 【 薌林】 、侍郎觀保 【 補亭】 ,江南裘曰修 【 叔度】 、錢琦 【 相人】 ,江西錢維城 【 幼安】 、翁方綱 【 (潭)[覃]溪】 ,浙江介福 【 景菴】 ,河南朱珪 【 石君】 ,山東錢大昕 【 辛楣】 ,山西紀昀 【 曉嵐】 ,廣西錢載 【 籜石】 。
二十五年庚辰會試。主司:內閣蔣溥、刑尚書秦蕙田、禮侍郎介福、副憲張泰開。中式一百六十四人。鼎甲畢沅、諸重光、王文治,皆名士也。
二十五年庚辰恩科鄉試。本年皇太后七旬萬壽,又值西域平定,武功告成,正科會試後,舉行恩科鄉試。主考:左都御史劉綸、禮部侍郎介福。劉綸,廪生,鴻博出身。浙江主考觀保、山西主考德保,兄弟也。 【 姓索綽羅氏。】
二十六年辛巳恩科會試。主司:劉統勳、于(振)[敏]中、觀保。中式二百十七人。鼎甲韓城王杰、仁和胡高望、陽湖趙翼,皆名下士。大興邵自鎮、邵庾曾父子同登。先日小傳臚自本科始。
二十七年壬午鄉試。順天主考:吏尚書梁詩正、禮侍郎觀保。連科江浙主考,皆典大員。
二十八年癸未會試。主司:司寇秦蕙田、少宰德保 【 定圃】 、少農王際華。中式一百八十八人。先是會榜已定,張書勳以論誤斥去,於落卷中得秦大成補之,大成是科竟大魁天下,亦異事也。張書勳旋中丙戌。
三十年乙酉鄉試。順天主考:兵部尚書長洲彭啟豐 【 翰文】 、侍郎滿洲鐘音 【 聞軒】 。是科江南錢載,江西德保,浙江曹秀先、錢大昕諸考官,皆名下士。
三十一年丙戌會試。總裁:內閣尹繼善、吏侍郎裘曰修、兵侍郎陸宗楷。本科闈中不戒於火,試卷多被焚燬,嗣經禮部奏明另試,欽命題由之瑟奚為於某之門,補取故卷中式。
三十三年戊子鄉試。順天主考:兵尚書陸宗楷、副憲景福 【 介之】 。
三十四年己丑會試。中式一百五十一人。山陰沈詩李、沈詩杜,大興黃叔琬、黃叔璥,長洲張學庠、張(學)[紹]賢兄弟同登。 【 沈氏兄弟本孿生。[點校者案:二黃二張是康熙己丑科,此處重出。]】
三十五年庚寅,皇太后八旬萬壽,舉行恩科鄉試。順天主考:冢宰劉綸、總憲觀保二人。劉綸之子劉(曜)[躍]雲,典山東主考。
三十六年辛卯恩科會試。主司:大學士劉統勳、左都御史觀保、內閣學士莊存與。中式一百六十一人。會元邵晉涵歸班,旋以纂修四庫書,保舉入詞林。
三十六年辛卯鄉試。順天主考:左都御史張若溎、閣學金魁。浙江主考劉校之,與貴州主考劉權之兄弟同典試。
三十七年壬辰會試。主司:閣臣劉綸、兵侍奉寬 【 (彭)[彰]民】 、閣學汪廷璵三人。中式一百六十一人。咸寧賈策安、賈策治兄弟同登。
三十九年甲午鄉試。順天主考:吏侍郎曹秀先;閣學嵩貴,字補堂,蒙古正黃旗人。此為蒙臣典京兆之始。解元戴聯奎,江蘇如皋人,仕至禮部尚書。
四十年乙未會試。主司:兵部尚書嵇璜、刑侍郎王杰、副憲阿肅。
四十二年丁酉鄉試。順天主考:少司寇梁國治、少宗伯阿肅。北闈取中吴縣蔣曾煌,與其弟蔣業謙、姪蔣元復、姪孫蔣榮三世同榜。蔣榮之子景曾,甲子科與其叔祖元封同登江南榜,叔瑛北榜,亦三世同科。
四十三年戊戌會試。主司:閣臣于敏中、吏侍郎王杰、閣學嵩貴。此為蒙臣典總裁之始。中式一百五十七人。總裁于、王,皆狀元。同考官秦大成、陳初哲、黃軒、金榜皆狀元,時在京之一甲一名進士,無不入闈者。本科狀元戴衢亨,官至大學士,是一科師生皆狀元宰相,實為盛事。大興邵自昌、邵自悅兄弟同榜。
四十四年己亥恩科鄉試。主司:兵部尚書蔡新、禮部侍郎達椿 【 香圃】 。江南主考謝墉、翁方綱,一榜取中四元:錢棨、石韞玉狀元,顧(珏)[鈺]、馬有章會元。
四十五年庚子會試。主司:禮尚書德保、兵尚書周煌、禮尚書曹秀先、閣學胡高望。中式一百七十人。秀水汪如洋會狀聯元。
四十五年庚子鄉試。主司:尚書蔡新、刑侍杜玉林、閣學嵩貴。京兆鄉試主考,歷科正副皆止二人,本年典蔡新為正考官,杜玉林、嵩貴副之。
四十六年辛丑會試。總裁:尚書德保、吏侍郎謝墉、兵侍郎沈初、副都御史吴玉綸。中式一百六十九人。探花汪學金,係戊辰探花汪廷璵之子。
四十八年癸卯鄉試。順天主司:吏尚書劉墉、閣學尹壯圖、洗馬翁方綱。河南主考秦泉與陝西主考秦湖兄弟。翁洗馬以大興人典順天本省主考,異數也。
四十九年甲辰會試。總裁:閣臣蔡新、尚書德保、兵侍紀昀、工侍胡高望。中式一百十人。狀元茹棻,榜眼邵瑛,探花邵玉清。
五十一年丙午順天鄉試。主考:兵尚書彭元瑞、閣學阿肅、胡高望。
五十二年丁未會試。主司:內閣王杰、刑侍郎姜晟、閣學瑞保 【 執桓】 。中式一百十人。靈石何元烺、何道生兄弟同登。
五十三年戊申預行正科鄉試。順天主考:禮尚書德保、禮侍郎鄒奕孝、工侍郎管幹珍。
五十四年己酉預行正科會試。主司:閣臣王杰、侍郎鐵保、工侍管幹珍。中式一百十人。
五十四年己酉恩科鄉試。主考:尚書孫士毅、閣學圖敏 【 時泉】 、工侍郎鄒奕孝 【 念喬】 。本年恭逢皇太后八旬萬壽開科。山東主考馮(暎)[應]榴、雲南主考馮集梧 【 鷺庭】 兄弟同典試。
五十五年庚戌恩科會試。主司:內閣王杰、吏侍郎朱珪、工侍郎鄒奕孝。中式一百十人。鼎甲石韞玉、洪亮吉、王宗誠,皆才望之士。
五十七年壬子鄉試。主考:吏尚書劉墉、刑侍郎王昶、閣學瑚圖禮 【 景南】 。江南主考:禮侍郎鐵保、閣學李潢。外省主考正副均典大員,罕有也。石韞玉以前科狀元典試福建正考官。
五十八年癸丑會試。主司:冢宰劉墉、禮侍鐵保、工侍吴省欽。狀元潘世恩,官至大學士。榜眼陳雲。探花陳希曾,以書法名於世。
五十九年甲寅恩科鄉試。順天主考:總憲竇光鼐、兵侍郎玉保 【 閬峯】 、副憲方維甸。順天主考玉保與山東正考官少宗伯鐵保兄弟同典試。
六十年乙卯恩科會試。總裁:左都御史竇光鼐、禮侍劉(曜)[躍]雲、兵侍瑚圖禮。中式一百十人。會元王以鋙,即狀元王以銜之胞弟。探花潘世(鐄)[璜],即癸丑狀元潘世恩之同祖弟。榜眼莫晉有書名。
六十年乙卯恩科鄉試。順天主考:尚書彭元瑞、侍郎玉保、閣學鄒奕孝。順天同榜三鼎甲:顧皋辛酉狀元,蘇兆登、王引之己未榜眼、探花。
嘉慶元年丙辰恩科會試。主司:禮部尚書紀昀、左都御史金士松、兵部侍郎李潢。中式一百十人。南昌許庭椿、許庭階兄弟同登。
三年戊午鄉試。順天主考:戶部尚書沈初 【 雲椒】 、吏侍郎趙佑 【 鹿泉】 、禮侍郎鐵保 【 冶亭】 。解元大興丁煦。
四年己未會試。吏尚書朱珪 【 石君】 、左都御史劉權之 【 雲房】 、戶侍郎阮元 【 芸臺】 、閣學文幹 【 遠皋】 。狀元姚文田,榜眼蘇兆登,探花王引之。 【 文遠皋因避成廟諱,改名幹,正紅人。】 滿洲廉善、廉能,大興俞恆澤、俞恆潤兄弟同登。 【 廉氏昆季鄉會皆同榜。】
五年庚申恩科鄉試。順天主考:尚書劉權之、侍郎英和 【 煦齋】 、侍郎陳嗣龍。
六年辛酉恩科會試。主司:尚書達椿 【 香圃】 、彭元瑞、侍郎平恕、 【 山陰人】 。蔣曰檢。會元馬有章,老於中書舍人。
六年辛酉鄉試。順天主考:內閣王杰、侍郎初彭齡、詹事那彥成。本科奉旨,宗室子弟准其應試。定例一場四書八比文一篇,八韻詩一首。八月十七日進場,其文不經房官校閱,由主考選取墨卷若干本,進呈欽定,取中者,先期另榜揭曉。其會試亦另場考試,先期揭曉,歸於滿漢士子一體朝考。殿試進士有翰林、分部、筆帖式三項用,無中書及歸班兩途。舉人截取,以宗人府筆帖式用,無大挑外選之途。場中雖一文一詩,朝進暮出,時晷已迫,且須字畫端楷,不脫不註,往往以一眚而黜者有之,似較滿漢榜尤難。
七年壬戌會試。主司:尚書紀昀、總憲熊枚、閣學玉麟 【 授之】 、戴均元。中式二百四十五人。鼎甲皆江南人。元和吴廷琛會狀聯元。山陽李宗昉、寶應朱士彥皆官至尚書。
九年甲子鄉試。主考:大學士董誥、侍郎玉麟、太僕莫晉。
十年乙丑會試。主司:內閣朱珪、尚書戴均元、侍郎恩普 【 夢符】 、英和。中式二百三十二人。大興徐鑑、徐銓,分宜習家駒、習家騋兄弟同登。狀元彭浚、探花何(陵)[凌]漢皆湖南人。榜眼徐頲,長洲人。
十二年丁卯鄉試。順天主考:尚書戴衢亨、侍郎覺羅桂芳、蔣予蒲。
十三年戊辰會試。主司:閣臣董誥、尚書鄒炳泰、閣學秀堃、 【 字楚翹,他塔拉氏,避成廟諱,改名堃。滿洲正藍旗人。】 侍郎顧德慶。中式二百五十八人。
十三年戊辰萬壽恩科鄉試。順天主考:尚書曹振鏞、侍郎潘世恩二人。
十四年己巳萬壽恩科會試。總裁:內閣費淳、尚書王懿修、侍郎英和、閣學貴慶。狀元洪瑩。榜眼廖金城,後改名鴻荃,官至尚書,重赴瓊林。探花張岳崧,瓊州府安定縣人,遠在海外,歷代鮮有科名。本科張岳崧以第三人及第,且有書名,足徵聖朝文教遐被。
十五年庚午鄉試。順天主考:內閣劉權之、侍郎陳希曾、朱理。
十六年辛未會試。總裁:內閣董誥、尚書曹振鏞、侍郎胡長齡、文幹四人。中式二百三十七人。固始祝慶蕃、祝慶揚兄弟同登,旋丁憂,甲戌補殿試。榜眼王毓吴、探花吴廷珍,皆吴縣人。王毓吴後歸宗改名吴毓英。
十八年癸酉鄉試。順天主司:協揆鄒炳泰;侍郎盧蔭溥;閣學果齊斯歡,字益亭,鑲藍旗宗室,壬戌翰林,素有書名,與(貽)[詒]晉齋出入,風流詩酒,有名士氣,且善射。此宗室典試之始。是科福建主考膠州孫汶、濟寧李德立,取中龔文煥、龔文炳、龔文輝兄弟三人同登。
十九年甲戌會試。主司:吏尚書章煦、工尚書周兆基、禮侍郎覺羅寶興 【 獻山】 、禮侍郎王宗誠。中式二百十人。狀元龍汝言。榜眼祝慶蕃。探花伍長華,江蘇上元教門,此為教門鼎甲之始,後官至巡撫。仁和陸堯春、陸以烜父子同登。
二十一年丙子鄉試。順天主考:大學士富陽董誥 【 蔗林】 、侍郎當塗黃鉞 【 左田】 、侍郎蕭山陸以莊。解元王定甡。黃侍郎官至尚書,享年九十餘,供奉出身。
二十二年丁丑會試。內閣曹振鏞、尚書戴均元、刑侍郎秀堃、戶侍郎姚文田 【 秋農】 。鼎甲:吴其濬、凌泰封、吴清鵬。
二十三年戊寅恩科鄉試。順天主考:尚書汪廷珍、侍郎劉(環)[鐶]之、周系英。福建主考張敦頤道卒,僅副考陳詩一人入闈。
二十四年己卯恩科會試。協辦大庾戴均元 【 可亭】 、尚書如皋戴聯奎 【 紫垣】 、禮侍郎青陽王宗誠 【 蓮府】 、正詹滿洲那彥成 【 繹堂】 。狀元(靳)[蘄]水陳沆 【 秋舫】 ,榜眼慈谿楊九畹 【 余田】 ,探花益陽胡達源。是科宗室榜中四人,正藍旗宗室鐵麟 【 仁山】 、鄂爾端 【 午橋】 、訥勒亨額 【 魯齋】 兄弟同登,皆至九列,饒餘親王之裔也。
二十四年己卯鄉試。順天主考:尚書茹棻、吏侍郎恩銘、 【 字蘭士,原名因避成廟諱,改銘字。】 侍郎王以銜 【 勿菴】 。江寧陳維屏、陳維垣兄弟同登。
二十五年庚辰會試。主司:尚書盧蔭溥、黃鉞、侍郎吴芳培、善慶 【 樂齋】 。狀元陳繼昌,廣西臨桂人,三元及第。榜眼許乃普、探花陳鑾皆至八座。
道光元年辛巳恩科鄉試。順天主考:閣臣戴均元、尚書那彥成、閣學顧皋。
二年壬午恩科會試。總裁:尚書英和、汪廷珍、侍郎湯金釗、李宗昉。探花羅文俊、會元呂龍光皆廣東人。
二年壬午正科鄉試。順天主考:戶部尚書黃鉞、刑侍郎韓文綺、恩銘。廣西主考許乃濟、河南主考許乃普兄弟。
三年癸未科會試。總裁:大學士曹振鏞、禮尚書汪廷珍、吏侍郎王引之、戶侍郎穆彰阿 【 鶴舫】 。中式二百四十人。會元杜受田。鼎甲:廣東林召棠,江蘇周開麒、王廣蔭。狀元素有文譽,大魁後即不出。山東章邱縣劉家麟、劉家龍兄弟同登。
五年己酉鄉試。順天主考:尚書玉麟 【 研農】 、總憲姚文田、少農顧皋。
六年丙戌會試。總裁:閣臣蔣攸銛、尚書湯金釗、王鼎、副憲陸以莊。二甲第一名進士麟魁 【 梅谷】 ,為滿洲人中傳臚之始。是科廣東舉人陸雲,年一百四歲,三場完竣,未經中式,賜國子監司業銜。 【 麟魁姓索綽羅氏,官至協揆,謚文端。】
八年戊子鄉試。順天主考:協揆盧蔭溥、尚書王鼎、戶侍郎李宗昉。解元王松陵。
九年己丑會試。總裁:閣臣曹振鏞、兵尚書玉麟、戶侍郎李宗昉、兵侍郎朱士彥、光祿卿吴椿五人。近科罕有典五人者也。中式二百十人。
十一年辛卯恩科鄉試。順天主考:閣臣盧蔭溥、吏侍郎寶興、戶侍郎李宗昉。
十二年壬辰恩科會試。總裁:吏尚書潘世恩、刑侍戴敦元、戶侍穆彰阿、兵侍朱士彥。中式二百三名。
十二年壬辰鄉試。順天主考:戶尚書王鼎、兵尚書那清安 【 竹汀】 、都憲白鎔、刑侍郎史致儼四人。
十三年癸巳科會試。主司:閣臣曹振鏞、阮元 【 芸臺】 、兵尚書那清安、工侍郎恩銘 【 蘭士】 。中式二百二十人。探花蔣元溥,乃辛未狀元蔣立鏞之子。狀元汪鳴相、榜眼曹履泰皆江西人。
十四年甲午鄉試。順天主考:協辦大學士穆彰阿、禮尚書史致儼、尚書汪守和、刑部侍姚元之。貴州正考官詹事宗室德誠,為宗室典試外省之始。
十五年乙未會試。主司:協揆穆彰阿、工尚書何凌漢、吏侍郎文慶、兵侍郎張鱗。中式二百六十九名。鼎甲劉繹、曹聯(陞)[桂]皆江西人,喬晉芳山西人。
十五年乙未鄉試。順天主考:吏尚書湯金釗、工侍郎吴傑、吏侍郎申啟賢、少卿毛樹棠。鼎甲林鴻年、何冠英皆福建人,蘇敬衡山東人。
十七年丁酉鄉試。順天主考:協揆王鼎、吏侍郎陳官俊、戶侍郎文慶 【 孔修】 。
十八年戊戌會試。主司:閣臣穆彰阿、尚書朱士彥、禮侍吴文鎔、工侍廖鴻荃。
十九年己亥恩科鄉試。順天主考:閣臣潘世恩、尚書何凌漢、侍郎宗室恩桂 【 小山】 、徐士芬。
二十年庚子恩科會試。主司:閣臣潘世恩、尚書龔守正、刑侍郎隆文 【 雲章】 、戶侍郎王瑋慶。
二十年庚子鄉試。順天主考:閣臣王鼎、工尚書廖鴻荃、工侍郎文蔚 【 露軒】 、禮侍郎賈楨。是科江南主考侍郎文慶、編修胡林翼,因攜帶舉人某某入闈取校試卷,事覺,皆落職。 【 後皆起復捐復為名臣。】
二十一年辛丑恩科會試。總裁:閣臣王鼎、戶尚書祁寯藻、戶侍郎杜受田、工侍郎文蔚。鼎甲:臨桂龍啟瑞、大興龔寶蓮、新建胡家玉。
二十三年癸卯鄉試。順天主考:禮尚書麟魁 【 梅谷】 ;兵尚書許乃普 【 滇生】 ;祭酒花沙納 【 松岑】 ,德壯果公之次孫也。
二十四年甲辰會試。總裁:尚書陳官俊、侍郎徐士芳、文慶。 【 溫將軍之曾孫,永總督之孫。】
按今之順天鄉試,滿洲蒙古為滿字號, 【 會試蒙古另編蒙字號。】 漢軍為合字號,直隸生員為貝字號。直隸、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為北皿,江南、安徽、江西、浙江、福建、湖南、湖北為南皿,川、廣、雲、貴、甘肅為中皿。
●聽雨叢談卷十一
152滿洲字
153克食
154尚書房
155祭馬神
156以數目字命名
157理事同知亦用漢軍人
158軍營馬
159太牢
160習氣不除利害不同
161打尖
162跐璺醭
163馬臺石
164揲杯
165太平鼓
166科班
167取燈
168觿
169老娘
170足下
171繁簡
172殿
173乳母
174護軍統領品級
175門棍
176贊禮郎
177丹旐
178分祭幛
179婦不私饋
180專道
181棺罩
182漢軍御史亦可不由科目
183脫舄
184生員
185入城治喪
186武進士洊文職
○152滿洲字
滿洲舊都在遼瀋之東,虞舜營州之域,軒轅苗裔之封。又東渡鴨綠江,則箕子之國在焉。登榮成縣成山島東望,對峙者為朝鮮,迤北者為遼東,一葦可航,海天相接。遼東、朝鮮兩地,有方言,無方字。逮秦漢而後,竹書蝌蚪,跡熄風澌。朝鮮始終內附,故得與中原風氣轉移,知習楷字。我滿洲習尚騎射,自漆書竹簡一付焚如,韋編之士,亦不復更從世風規畫楷隸。其後龍興鼎盛,凡屬書翰,用蒙古字以代言者,十之六七,用漢字以代言者,十之三四,初未嘗有清字也。我太祖高皇帝己亥年二月辛丑朔,始欲以蒙古字改製國書,迺諭儒臣額爾德尼、噶蓋曰:「漢人讀漢文,凡習漢字與未習漢字者,皆能聽而知之。蒙古人讀蒙古文,雖未習蒙古字者,亦皆聽而知之。今我國之語,必譯為蒙古語,讀之始解,其未習蒙古語者,仍不能知也。如何以我國之語製字為難,返以習他國之語為易耶?」二臣更請製字之法,太祖曰:「阿字下合一麻字,非阿麻乎;額字下合一墨字非額墨乎。吾籌之已悉,爾等試書之,何為不可。」額爾德尼遂與噶蓋遵依睿謨,將蒙古字編輯連寫,製為國書,剏立滿字,頒行域內。今所用滿文連合數字為一者,皆額爾德尼等承旨擬製者也。其後又命儒臣大海增添圈點,分別語氣,其法蓋備。又以滿文與漢字對音未全者,於十二字母之外,增添外字;其不能盡叶者,則以兩字連寫,切成一字。用韻之巧,較漢文反切法更為穩叶。康熙十二年四月辛亥,聖祖仁皇帝特諭傅達禮曰:「滿漢文義,照字翻譯,可通用者甚多,後生子弟,漸致差謬。爾任翰林掌院,可將滿語照漢文字彙,發明某字應如何用,某字當某處用,集成一書,使有益於後學。此書不必太急,宜詳慎為之,務期永遠可傳。」其後斟酌損益,至二十餘年,始克脫稿刊行,即今之《清文鑑》也。清字既定,乃詔修漢字彙,為《康熙字典》一書。於是滿漢字學咸備。宇內操觚之士,始無魯魚亥豕之誤矣。額爾德尼,姓納蘭氏,滿洲正黃旗人,官至內院巴克什, 【 即儒臣之稱。】 緣事伏辜,追謚文成;噶蓋之氏爵未詳,曾官扎爾固齊,僅附見於額爾德尼傳中;大海,姓覺羅察氏,滿洲正藍旗人,亦官巴克什,謚文成,卒年止三十八歲;傅達禮,姓吴雅氏,滿洲正黃旗人,官至翰林掌院學士,兼禮部侍郎,皆通達漢文蒙文者也。大海之名,又作達海,蓋滿字對音書寫,初未甚定也。
按十二字母之聲,以漢字對音書之,為阿、額、伊、倭、烏、渥、那、訥、呢、諾、呶、娜,皆作平聲讀。凡嬰兒墮地學語,莫不由此數聲而先,是天籟也。
又按漢文造字之初,起於象形象意,故字字有義。滿文造字始於取聲成書,故單寫有音無義,必聯綴成之,始能成語。字雖不多,不患雷同,轉比漢文一字數解者易辨也。
○153克食 【 音柯施。】
克食二字,或作克什,蓋滿漢字諧音書寫,有不必盡同者,如兀朮亦作烏珠,厄墨亦作額謨。考清語克什之義,為恩也,賜予也,賞賚也,故恩騎尉曰克什哈番,天恩曰阿布喀克什得。近人泥於食字,誤克食為尚膳,嘗見大臣誌傳中,曰賜克食幾次,是叠書滿漢賜賜兩字,殊費解也。愚臆誌傳用漢文者,除人名地名外,似不必雜入清語;亦如清文中,除人名地名仍還漢音外,他辭不得雜入漢語也。如必以遵用當時傳宣之詞為敬,則當作某月日蒙克什御膳若干品,庶於滿漢文氣兼至矣。
○154尚書房 【 道光年奉旨改上書房。】
尚書房在乾清宮東南廡北向,皇子讀書之所也。皇子年六歲,入學就傅。由上書房總師傅翰林掌院學士,保薦品學兼至翰林官若干員引見,次日詔對便殿,察其器識端謹者,欽點某某為某皇子授讀師傅。又派一二員副之,謂之上書房行走。得預斯選者,咸具公輔之望。每日皇子於卯初入學,未正二刻散學。散學後習步射,在圓明園五日一習馬射。寒暑無間,雖婚娶封爵後,讀書不輟。道光年間,惠親王年將四十,兼掌職任,公事畢照常讀書。咸豐五年,恭親王初解軍機,仍赴上書房讀書。是以我朝諸王,皆能通達簡翰,雅度端凝,良由積學功深,有非寒士所能者也。
皇子沖齡入學讀書,與師傅共席向坐。師傅讀一句,皇子照讀一句,如此返復上口後,再讀百遍,又與前四日生書共讀百遍。凡在六日以前者,謂之熟書。約隔五日一復,周而復始,不有間斷,實非庶士之家所及也。
每日功課,入學先學蒙古語二句,挽竹板弓數開,讀清文書二刻,自卯正末刻讀漢書,申初二刻散學。散學後晚食。食已,射箭。每日一朝於上前及皇太后、皇后宮。率以為常,惟元旦、端陽、中秋、萬壽、自壽,共放五日,餘日雖除夕亦不輟也。
按《夢餘錄》文華傍室一編內載:明季太子出閣讀書,講官陳經於案,講官讀一句,太子照讀一句,或五遍,或十遍,大約讀重於講,故官銜讀列於講之前,然通命之曰講官云云。是勝國授讀之法,不如本朝誦讀之勤多矣。
按授清文者謂之塞傅, 【 清語師也。】 授弓馬、蒙古語者曰諳達。 【 清語作保傅解。】
又謹按同治初年,弘德殿啟迪聖學之制,上御讀案,南面正坐,師傅共案傍坐,與授皇子讀書之體稍異。
○155祭馬神
今滿洲祭祀,有祭馬祖者,或刻木為馬,聯絡而懸於祭所,或設神像而祀。按《周官》春祭馬祖,夏祭先牧,秋祭馬社,冬祭馬步。又勝國洪武二年詔祀馬祖,皆此禮也。
○156以數目字命名
八旗幼童,喜以數目字命名,如七十二、八十三等名,多出於祖父母之紀年,因以為壽也。《洪武自敍世德碑》云:本宗出自金陵句容,地名朱巷,在通德鄉,世服農桑。五世祖仲八公,娶陳氏,生男三人,長六二公,次十二公,其季百六公,是為高祖考,娶胡氏,生子二,長四五公,次即曾祖考四九公,娶侯氏,生子曰初一公、初二公、初五公、初十公,凡四人。初一公配王氏,有子二人,長五一公,次即先考諱世珍云云。按其說是以數目字命名。非自今始矣。
○157理事同知亦用漢軍人
直省有旗兵駐防處,均設立將軍或副都統、城守尉統之,又必設置理事同知、通判以治之,凡詞訟案件皆隸焉,旗民交涉之案,理事同、通會同有司審擬。向於京察一等之滿洲、蒙古筆帖式內,記名推補,任滿後以員外郎內升。若漢軍筆帖式,則弗預也。考《八旗通志》內載,漕運總督郎廷樞,漢軍鑲黃旗人,由廕生補江寧理事同知,升雲南順寧知府,洊升總督,謚溫勤。是從前漢軍人亦可任理事同、通,且可外升知府,不轉部曹。
○158軍營馬
尋常盜竊馬匹,其罪甚輕;軍營盜竊馬匹,罪至大辟。蓋行軍之際,人倚馬為性命,故重其罪如此,細民皆不知也。咸豐五年春,僧邸軍次山東茌平縣之馮官屯,時余以惠州通判奏留山東軍營,委司營務兼總行營發審案牘。兩營軍士馬匹,往往脫韁奔逸,嚙食田禾。村民無知,輒拘而繫之,甚而烹之。兵以盜馬控民,民以縱馬踐禾控兵,其實皆誣也。奈窒於例案,稍一軒輊,皆成重罪。從中斡旋講導,煞費唇舌。而兵民愚懵,不獨弗感,輒恨恨兩意不平。余惟略示鞭撲,笑而遣之。按康熙三年四月定例,公爵下、副都統上,出征臨陣接戰時墜馬,人有以馬與騎者,賞賚銀一百兩,參領以下銀六十兩,平人銀二十兩。國家愛養勳勞之恩,於此可見,而軍中倚托馬匹之功,更可知矣。故軍中盜馬之例綦嚴,實有道也。
按踐禾不償,見於《禮經》,況在軍旅之際,既未便長兵之驕,更未便啟民之橫也。後世不遵古訓,乃以小說曹瞞踐禾自為美談,豈不謬哉。
○159太牢
今人率以牛為太牢,羊為少牢,蓋出於《管子》之言,余臆頗以為疑也。《說文》牢為閑養牛羊之圈,非為牛羊之名也。故狴犴亦謂之牢,乃喻獄囚如將刑之牲也。《周禮·天官小宰》注曰,「三牲牛羊豕,具為一牢」,則牢為盛牲食器可知。故言夫婦者曰共牢而食,乃同寢饋之意,非言共食一牛可知矣。《史記·平準書》曰:「鹽官與牢盆。」注云:古人名廩為牢盆者,煮鹽盆名。樂彥云,牢乃盆名,其義更曉。古人享貴客必具太牢,應似今之讌客有三大件、五大件之名,否則每食輒具牛肉,亦甚無理。太牢即巨簋,故用以盛牛,若羊臠少殺,故用少牢,如今之盛殽,或用冰盤、海碗,或用七寸盤、小海碗、大碗之意。其曰太牢、少牢,決非指牛羊而言也。
按漢光武丙申十二年祠蜀士譙玄以中牢,今人鮮有用中牢二字。
○160習氣不除利害不同
文端相國鄂爾泰,在雍正、乾隆年間,勳業最盛。其時滿洲秉政大臣,鮮有科目,獨文端舉人出身,是以於文襄相國舒赫德請改考試不用八比一疏,獨持不可。此無他,自高其技之意耳。又喜胡中藻之時文,謂昌黎而後一人,累加薦舉,位至卿貳。及鄂沒未幾,胡中藻左遷光祿寺卿,怨妄悖逆,行於吟詠,刊刻成集,被人奏劾,經御筆摘出悖亂之詩成帙,置以大辟。鄂之姪巡撫鄂昌,因與胡中藻唱和詩詞,牽涉下獄。此實習氣未除之害也。康熙中,相國明珠黑頭三公,勢位極盛,後人不甚指摘者,因其子性德,少入詞林,延納名士,文章詩酒,翰墨飛騰,與宋臣張魏公得收譽於南軒相似。固知習氣有幸有不幸,亦看所取之士雅俗真偽耳。
按鄂文端之子姪,由八比應進士科入翰林者五六人,最著者總督鄂容安及翰林鄂敏、鄂儉也。其不肯改易八比之制,固不免於客氣而自勝矣。
○161打尖
今人行役,於日中投店而飯,謂之打尖。皆不喻其字義,或曰中途為住宿之間,乃誤間而為尖也。謹按《翠華巡幸》,謂中頓曰「中火」。又見宋元人小說,謂途中之餐曰「打火」。自是因火字而誤為尖也。
○162跐璺醭
京師人以足蹬物而升曰跐。按《吳都賦》,抗足以跐之,是古人已言之矣。又瓷石器皿破而未拆,紋痕宛然曰璺。字典云:器破而未離也。白香山詩,「雨後山容璺」,已用之矣。酒醋敗而生白,南方曰生毛,京師曰生白醭。按醭字,普卜切,酒生白也。
○163馬臺石
京師閥閱之家,門外置石二塊,形如叠几,謂之馬臺石,又曰上馬石。按《周禮·夏官司馬·隸僕》:「(主)[王]行,洗乘石。」注云:「王所登上車之石。」是此物由來久矣。
○164揲杯
廣東土人祈禱廟社,有揲杯之法,以竹根製如冬笋式,而中分之,每祈禱如北俗求簽法,跪地禱祝,隨手擲之,以一仰一覆為聖杯,兩仰為平,兩覆為咎。按宋太祖微時,嘗被酒入南京高辛廟,香案有竹杯筊,因取以占己之名位,一俯一仰為聖筊,自小校至節度使,一一擲之,皆不應,忽曰,「過此則為天子乎」,一擲而得聖筊。晏元獻為留守題廟詩云,「庚(歲)[庚]大橫兆,謦欬如有聞」,蓋記是也。此事《宋史》本紀不載,惟見於《石林燕語》中。又《金史》海陵王初過良鄉縣料石岡神祠,持杯珓禱曰:「使吾有天命,當得吉卜。」投之吉。又曰:「果如是卜,他日當有報,否則毀爾祠宇。」投之又吉。故於貞元元年封料石岡神為靈應王。按二說,是揲杯之法,從前不獨盛於嶺南矣。
○165太平鼓
京師正臘兩月,有擊太平鼓之戲,以驢羊之皮冒於鐵圈,作紈扇式,柄末另有大圈,貫以鐵環,隨撾隨搖,錚錚聒耳,甚無味也。初只見兒童嬉戲,後則無賴子於上元燈市,百十成羣,亂撾亂鬨,因緣為奸,俾鼓聲以掩之。道光初年乃有禁令也。按程大昌《演繁露》云:湖州土俗,每歲十二月,人家多設鼓而亂撾之,晝夜不停,至來年正月半乃止,名打耗,言警去鬼祟云云。余謂當是太平鼓之濫觴也。
○166科班
菊部子弟,以童穉教習而成者為科班。京師唱旦者言其投師學藝之年,亦曰某科。凡同科者,則序弟兄,遲一科者,則論先後輩,無敢抗禮,亦可噱也。按宋時官妓為出科,私妓為不出科,是賤役竊士大夫之名久矣。
○167取燈
京師有市取燈者,其名甚雅。以芝蔴■〈艹黠〉削為細枝,塗硫磺於頂,遇火即燃,用以引燭。《輟耕錄》云:杭人削松木為小片,其薄如紙,鎔磺塗木片頂分許,名曰發燭,又曰焠兒。蓋以發火及代燭也。史載,周建德六年,齊后妃貧者,以發燭為業,豈即杭人所製歟?又陶穀《清異錄》言,引火奴,又名火寸,皆此物也。
按今海國所來洋取燈,略如此製,不必用火為引,惟向粗木或沙布一劃即燃,更為簡易。
○168觿
京師人嘗以麋麈之角,或象齒駝骨,製如牛角式,長二寸餘,繫於腰間,為綰佩削火鐮之屬,向無定名。按此物最古。《詩·衛風》:「芄蘭之支,童子佩觿。」傳曰:「觿所以解結。」《正義內則》云:「左佩小觿,右佩大觿。」注云:「觿貌如錐,以象骨為之,是可以解結也。」應即此物。
○169老娘
京師呼收生婆曰老娘,不倫之甚。按《輟耕錄》言:娘字初非婦人尊稱,世謂穩婆曰老娘云云。其由來亦久矣。
○170足下
古稱天子曰陛下,青宮諸王曰殿下,貴官長者曰閣下,朋友相謂曰足下。國初布衣相謂,雖已漸有閣下之稱,然於筆札中尚稱足下。近中數十年,均以足下之稱不恭,以致販夫廝卒之書函,亦皆相稱曰閣下,為可笑也。按戰國時,蘇代貽燕昭王書,樂毅報燕惠王書,蘇厲與趙惠文王書,皆稱足下。又如蘇秦謂燕易王,范雎見秦昭王,蘇代謂齊湣王,趙郝對趙孝成王,《漢書·文帝紀》丞相平、太尉勃、大將軍武等再拜言大王足下云云。是當日人臣可以行於人主之稱,今尺牘中轉不能行之於朋友矣。
○171繁簡
外省道府丞倅州縣各官,以衝繁疲難四字,別其簡要。兼四字者為最要缺,三字為要缺,二字為中缺,一字及無字為簡缺,此定例也。外省大吏又將通省州縣各缺,畧其繁簡,視其肥瘠,別定為上中下九等,為捐攤經費之地,以均其力,不知從何伊始。考《唐書》肅宗乾元二年,定州縣員外官,上州不得過五人,中州不得過四人,下州不得過三人,上縣不得過一人。又分縣令為七等:一曰赤縣,京都所治;二曰畿,乃京之旁邑;三曰望,滿四千戶;四曰緊,三千戶以上;五曰上,千戶以上;六曰中,不滿千戶;七曰下,五百戶以下。凡民政、勸課、農桑、賦役、錢糧、賑濟、給納、戶口之事,皆掌之。是上中下州縣之名,由來已久矣。
昔余牧莒州,乃無字簡缺,列於第五等中中缺。州境北界青州屬諸城、安丘兩縣,南界江南贛榆縣,東界日照,西界沂水、蘭山,幅員八百餘里,自北而南非五日不能盡,乃定為簡缺,固今昔情形之不同也。考山東州縣幅員或有不及百里者,蓋當時分疆畫界,必以賦稅之數為衡,不以地之大小為准也。
○172殿
《易知錄》引師古注《霍光傳》曰:古者室屋高大,則通呼為殿,非止天子之宮也。《黃霸傳》:丞相請與中二千石博士雜問郡國上計長吏守丞,為民興利除害者為一輩,先上殿。師古曰:殿,丞相所坐屋也。《董賢傳》:為賢起大第北闕下,重殿洞開。《三國志·張遼傳》:為起第舍,又特為遼母作殿。是人臣亦得稱殿也。愚按今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入八分鎮國公府邸中,皆有正殿。漢魏之世,三公丞相,權勢最重,或亦如今之王公耳,非平人高屋大廈皆可呼為殿宇也。
謹按宮殿之名,其義稍有區別。凡堂皇正舍,可備燕饗朝覲者為殿,如人家之有廳宇也。凡禁嚴深閟,可備起居召對者為宮,如人家之有房室也。是以后宮無用殿名者此耳。
○173乳母
京師呼乳媼為奶子、奶媽,文其詞曰奶姥、奶娘,國語曰■〈女磨〉■〈女磨〉。東安門外燈市口南,有衚衕曰奶子府,今惠親王邸在焉,相傳為明季客氏之宅,故呼其衖為奶子府。據《夢餘錄》所言,奶子房即在此。今人呼牛乳亦曰牛奶,直以奶字為乳字,由來久矣。及檢字典,則並無奶字,惟嬭■〈囗外乳內〉兩字音乃,釋曰母也,乳也,似即今之所本也。考鐘鼎字音,■〈乃外干內〉音乃,乳也。呼乳為奶,或因於此。既誤■〈乃外干內〉為乃,又誤增女旁。其說於梁山舟《頻羅庵遺集》第十四卷直語補證部中亦見。又《夢餘錄》記明季內廷乳母之事甚詳,有禮儀房奶口一則云:
東安門外稍北有禮儀房,乃選養奶口以俟內廷宣召之所,俗名奶子府。有提督司禮監太監,有掌房,有貼房,俱錦衣衞指揮。每季選奶口四十名,養之於內,謂之坐季奶口。別選八十名,籍於官,謂之點卯奶口,倘坐季者有故,即以補之。先期,宛平、大興兩縣及各衙門,博求軍民家有夫女口,年十五以上、二十以下,夫男俱全,形容端正,第三胎生男女僅三月者應選。仍令穩婆驗無隱疾,具結起送,候司禮監請旨,差內官會選乃定。每口日給米八合,肉四兩,由光祿寺支領。每年更番什物,每季煤炭雜器,兩縣召商辦送。每遇宣取,則就中選取一人,易高髻新衣宮妝以進。崇禎十六年五月,司禮監王德化本云,奶口例有定額,按季遴選,季終退換。故取之於軍者,則錦衣等二十八衞。以地方之廣狹而定口數,以一百二十至二十口止。每遇選期,慎擇生男生女各二十口,並所乳嬰兒存房作養,以備一季之取用。上未用者,即行疎放,此舊例也。今宜選生男生女各以十五口為額,少副軫恤之意。至於里甲之勒索,僉報之騷擾,事屬地方有司,宜嚴申禁。故事,民間婦無得入禁中者,即諸宮女已承恩賜名稱,雖其母非得旨亦不入,惟三婆則時有之。一曰奶婆,即二縣與各衙門選送禮儀房坐季奶口。若內廷將有誕喜,先鋪月子房,傳預選,則數人候之內直房。產男用乳女者,產女用乳男者。初亦雜試,候月餘乃留一人。一曰醫婆,取精通方脈者,候內有旨,則各衙門選取,以送司禮監,會選中籍名待詔。入選者,婦女多榮之。一曰穩婆,即民間收生婆中預選籍名在官者,惟內府所用。又如選宮女,則用以辨別妍媸可否;如選奶口,例別以等第,乳汁厚薄,隱疾有無。內廷有喜,則先期預集老於事者直宿,日伺候之,事定乃罷。諸婆中一經傳宣者,則出入高髻彩衣如宮粧,以自別於曹偶,民間亦以此信而用之。醫婆、穩婆,事竣皆得出,惟奶口一留用者,則終其身無復出理,其食報蓋特隆云。崇禎辛巳,令乳皇子至七歲放出。明制例封夫人,而永樂之保母賢順夫人馮氏,夫王忠,贈右都督,謚恭靖。洪熙之衛聖夫人楊氏,夫蔣廷封,追封保昌伯,謚莊靖。此作法於涼矣。至天啟之奉聖夫人客氏,子弟累官都督,客氏黨比逆賢,幾危宗社。
○174護軍統領品級
八旗護軍統領,職二品,往往以旗缺侍郎兼領之,升擢尚書則不兼矣。清語曰纛章京,與前鋒統領曰噶拉諳班者不同。 【 按噶拉作翼字解,諳班作大臣解,纛字清語讀如推,章京讀如占伊。】 從前內務府護軍營,有參領,無統領,仍統屬於外三旗。雍正元年,總管內務府事莊親王允祿等,奏言順貞門為內廷禁近之地,請將旗下護軍更換內府護軍看守,並於內府三旗內,每旗補放統領一員,定為三品,詔從之。此內外統領品級不同之原起也。
○175門棍
禁門兩傍,皆列朱棍二根,長三尺餘,圍圓六七寸,上圓下方,俗稱榔頭, 【 宗室邸宅皆有之。】 清語曰穆克申。謹按天命五年六月,命樹二木於門外,有欲訴者,書而懸之木,覽其顛末而按問焉。然則此棍乃納言之標,非禦侮之械也。按禁門司啟閉稽出入者,太和門用親軍營,順貞門及內廷各門用內府護軍營,紫禁城以內用上三旗護軍營,皇城及外柵門用五旗護軍營。各門列木棍處,俱有護軍二人席地趺坐,輪流守之,雖王大臣出入,亦不起立,惟祝版、實錄、玉牒百官望闕謝恩,則鴻臚預唱穆克申起立,然後興起,其謹嚴之制如此。
按《夢餘錄》言,洪武中通政使門下,有一紅牌,書云「奏事使」,當時恐下情不得上達,執此牌可以直入,內府守衛等官不敢阻,亦此意也。
○176贊禮郎
今太常寺贊禮郎,專用滿蒙人。由舉貢、生監、官學生選取者,京察卓異,內外兼用;由武職領催、馬甲、護軍選充者,只洊京職。其歷階而卿相者實有其人。考贊禮郎即古之太常博士,原極貴重。兩漢之世,國有大政,下丞相九卿會議,必及博士,即如公卿將相列名請廢昌邑王,奏中必曰:敞等謹與博士議云云。如此大事,非博士言不行,其重之如此。宋為太祝,皆以宰相任子為之。唐宋之世,大臣議謚,皆出於博士,其貴重又可想見。明初亦以文學之士及乙科初選之員處之,後乃以黃冠充焉,失之甚矣。本朝用之雖重,而又別其出身,以判內外,可謂允矣。
今人妬其階之捷易者,輒曰:「十年窗下苦,不及一聲嚎。」然對越謹嚴,進退有度,天顏咫尺,舉動從容,要非涵養功深,無不躁忽隕越。文王取人以度,即此意也。今太常寺贊禮郎而外,又有滿、漢博士各一員,漢軍博士一員,其職與寺丞典簿同。
又按明季宣讀等事,皆用通政司參議,必擇體貌端正、聲音清亮者官之,與今之選贊禮郎相同。
○177丹旐
八旗有喪之家,於門外建設丹旐,長及尋丈,貴者用織金朱錦為之,下者亦用朱繒朱帛為之,飾以纁錦。 【 男喪設於左,女喪設於右。】 此禮甚古,《檀弓》孔子之喪,「綢練設旐」。疏曰:「綢盛旌旗之竿,以素錦於杠首設長尋之旐,此夏禮也。」又曰:「以采色為大牙,其狀隆然,謂之崇牙。」世說作了語亦曰:白布纏棺豎丹旐。固知丹旐之制,魏晉之世猶有行之,不獨殷禮也。
按錦旐之色,惟列聖大事用黃錦,其餘品官皆用朱錦。
○178分祭幛
八旗舊俗,父母既殯,將所遺衣飾玩物,分貺其生前所愛之人,中表至交皆及之,謂分遺念。其喪日所受之祭幛、飣餖、糕筵,亦散於助喪成服之戚族。今則祇散餑餑於戚族,而不及於祭幛矣。按《檀弓》子柳之母死,「既葬,子碩欲以賻布之餘具祭器,子柳曰:『不可。吾聞之也,君子不家於喪,請班諸弟兄之貧者』」云云,即吾俗分散祭帛之禮也。
○179婦不私饋
八旗婦人,於初嫁及歲時喜慶,其父母兄弟有飲食之饋,必皆獻於舅姑。舅姑反賜之,始敢受,受又必分餉於娣姒,不己有也。按《內則》曰,「婦或賜之飲食、衣服、布帛、佩帨、茝蘭,受而獻諸舅姑。舅姑受之,則喜,如新受賜。若反賜之,則辭;不得命,如更受賜」,即此禮也。
○180專道
京師最重喪禮,庶人喪輀,皆得專道而行,塗遇王公貴官之輿馬弗避。貴官或停輿候過,或避於甬路之下旁驅。按《禮經》云:「士喪有與天子同者三:其終夜燎,及乘人,專道而行。」固知古風之存者,京師之喪禮也。
按京師喪輿,或舁夫八十人,六十四人,四十八人,三十二人,十六人,各視其位及稱家之有無也。人夫之多者曰大槓,少者曰小槓。兩槓相遇於塗,大槓停住,讓小槓先行,不敢爭路。若兩槓之舁夫相同,則相避相讓,然後併行,此雖禮之過情,而不以富貴加於鄉黨中,未始非美也。
又京師有喪之家,殯期前一夕舉家不寐,謂之伴宿,俗稱坐夜,即古人終夜燎之禮也。
○181棺罩
八旗之俗,棺停於堂,有圍幕覆之,其製如屋,謂之坐罩,即《記》云帷冪也。殯於塗,亦有罩覆之,即《記》云輤也,傳曰「素錦以為屋而行」是也。疏曰:輤,載柩之車,上覆飾象宮室也;裧,四旁所垂下者也。今謂之幨。
○182漢軍御史亦可不由科目
定例,滿洲、蒙古人由部郎改授給事中御史等官,不必專用科目出身,凡在廉能才幹者,皆可薦用。若外八旗漢軍人,既補漢缺,必須仿照漢人廕生、進士、舉人、拔貢出身者,方許考用。按從前豫東總督田文鏡,漢軍正黃旗人,初由監生任福建長樂縣丞,遞升知州,內擢員外郎,晉郎中,康熙五十八年,改授御史。是從前漢軍御史,亦不必盡用科目也。
○183脫舄
本朝無脫舄之制,是以京師人靴底最潔,俾趺坐而不致污染衣簟。南方人不甚留意於靴舄者,蓋往古坐必屈膝於後,故有脫舄之制。今惟朝鮮國及西域回部,仍存此禮。《禮》云:「侍於長者,屨不上堂。解屨不敢當階,就屨,跪而舉之,屏於側。」注:屨賤,空則不敢陳於尊者之側。長者在堂,則脫於階下;在室,則上堂而不入室也。故古人講學之庭,戶外屨恆滿。漢魏以後,朝祭則跣韈,惟蕭何劍履上殿。歷朝南郊之禮,皇帝在南階脫屨,升堂入廟脫舄,升殿亦脫舄。《夢餘錄》云,明季郊廟議言前期一日,有司以席藉地,設御幕於壇東南門外。祭日,大駕臨壇,入幕次,脫舄升壇。執事陪祀官皆脫舄外次,升,跣韈就位。又考古婦人朝見中宮,亦跣韈脫舄,且布席為脫舄之地。是男女朝廟而不跣韈,自本朝而始也。
按《日知錄》言,古人之韈,大抵以皮為之。《春秋左氏傳》註曰:古者臣見君解韈。又曰:吴賀邵美容止,坐常着韈,希見其足。是古人不但脫舄,而且赤足矣。今南方人雖喜赤足,斷無盛服解韈之禮。嚮閱《琉球記事》,知其冠裳燕集,亦皆赤足曳屨,殊覺鄙陋。由是觀之,中國之初,亦猶是也。韈字偏旁從革,所言以皮為之,固近似也。
○184生員
今天下學校,滿漢八旗直省州縣所取生員,皆有定額。滿洲、蒙古每次共取生員六十名,漢軍取三十名,順天府學二十五名,大興二十五名,宛平二十五名。其直省大學校亦取中二十五名,小學校遞減至十名,各按其地文風盛薄而定。凡食餼之廩生名額亦如之。考此制准乎明季之法,然明初取士某學若干員者,蓋謂一邑中只有此數,非每次輒取此數也。其後添置名額,謂之增廣生。又益置名額,謂之附學生。蓋謂附於庠序,不更膳以廩祿也。逮至中葉,附學生漸多,天下共有萬人,言者已嫌其濫,不謂因仍至今,海內生員又豈止十萬而已哉。先民有言,在學之人益衆,進取之途益(愜)[陿]。甫博一衿,便謂富貴功名可以咄嗟立至,飲食衣冠,起居僕從,頓與農工不同。而游手坐食,貲從何出。由是而長揖縣衙,夤緣公事,一旦遂欲,羣而效之;苟拂其志,則鬨衆反噬,抗糧唆訟之所由來,非偶然矣。要必廣其登進,減其學額,庶乎選擇精嚴,濫廁漸少,再開其養生之途,自必人加愛惜矣。《夢餘錄》載崇禎之諭曰:祖制設科取士,專為致治求賢。近來士習日偷,貢舉失當,人才鮮少。朕思士子讀書進身,乃人才根源,必宜首重德行,幼學壯行。如生平果係孝弟廉讓,自然作官時不欺不貪,盡忠竭節,何必專工文藝。據《會典》及提學勅書內,敦尚行誼,以勵頹俗,不專論文優劣,開載甚明,近來全不興舉。其士子童時入塾,以迨應試登科,只以富貴溫飽為志。士風吏治,安得不日趨卑下云云。此篇甚長,節錄大略如此,亦可知明季士風學校之不振者,已如此也。
○185入城治喪
向來職官卒於任所者,靈柩回籍,路經州縣城池,均准穿行,到籍日,亦准入城治喪,非沒於任所者弗預也。若省會城垣,非勳績大吏、陣亡官員,向不能入,與外州縣稍有區別,皆謂之遵例入城者也。帝城尊嚴,凡遇賜謚大臣、陣亡將帥,須奉有旨,方准入城治喪。禮臣議■〈血阝〉者,亦所不及,故一時視入城治喪之典,榮於得謚。竊考《八旗孝義傳》,康熙三十一年,內務府慎刑司郎中鄂素,沒於通州抽分監督任所,特降諭旨著護柩入城,歸第治喪。時其年僅四十有一,殆儲材未竟大用,是以聖恩浩蕩,不循常格,亦二百年來小臣非常榮遇,後此未聞繼之者也。
按鄂素,內務府正黃旗人,完顏氏,金宗室之裔。父阿什坦,見《儒林傳》。子留保,賜進士,由庶吉士官至尚書,兄和素亦為一時名宦,均各有傳。東河總督完顏偉、南河總督麟慶、署四川總督今官成都將軍崇實、前署直隸總督今官督師兵部侍郎崇厚,皆其族裔,實為內府文學世家之冠,益信孝義足以綿啟後昆乃爾。
○186武進士洊文職
國朝康熙五十一年壬辰,始開八旗漢軍武進士科。雍正元年癸卯,始開滿洲、蒙古武進士科。由武科而歷文臣,實有其人。朱倫瀚,漢軍正紅旗人,中癸巳武進士,官浙江糧儲道,仕至都統,精於繪事,風雅君子也。徐湛恩,漢軍鑲紅旗人,康熙乙未武進士,官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偏武,漢軍鑲白旗包衣人,中康熙戊戌武進士,任整儀尉,改授知縣。佟泌年,漢軍鑲紅旗人,中雍正癸卯武進士,改知縣。薩哈布,滿洲正黃旗人,中雍正甲辰武進士,官至刑部員外郎。竇啟(英)[瑛],漢軍正白旗人,由康熙甲午科武舉,中式乙未科文進士。殷德布,滿洲鑲白旗人,雍正癸卯武舉,官工部主事。崇綸,內務府人,武舉出身,由筆帖式洊升六卿,官至理藩院尚書。
按滿蒙武進士科,雍正癸丑後曾停止,嗣後舉行,均見於《八旗通志》初集《科舉表》。
●聽雨叢談卷十二
187博濟特氏非戶下人
188公侯封號
189插戴
190節錄《日知錄》科目故實
191世祿之家不應考試
192直隸
193京尹京縣品級
194哈哈珠子
195繖扇制度
196輿制
197膳卓膳合
○187博濟特氏非戶下人
龍興之初,滿蒙各部貝勒、貝子、屯長、堡長率屬來歸者,編為佐領,仍使統之。其中固有族戚,亦有臣僕,自隸旗籍以來,各建勳業,故官爵恒有顯於部長子孫者也。博爾濟吉特一族,為元朝嫡派,俗傳博爾吉特氏、博濟特氏,皆為屬下人,此言甚不足信。考《八旗姓氏譜》,內列博爾濟吉特氏,為滿洲旗分內蒙古姓氏,是誠元人之後也,博濟特氏為滿洲舊姓,固是兩族,非一部之裔也。又《通志·名臣傳》中所載:穆和林,正藍旗滿洲人,姓博濟特氏,世居烏魯特地方。其祖索諾木,原係烏魯特貝勒,率衆來歸,授為二等昂班章京世職。傳至穆赫林,襲祖職,晉三等伯,官至副都統議政大臣云云。是博濟特一族,不但非博爾濟吉特之屬下人,且其原為貝勒君長之孫,彼應自有其屬,何能更屬於人也。相習之誤,不可不知。此外如瓜爾佳氏、富察氏各姓散居於各部者,誤稱旁支為正族之屬下者,正復不少,閱《八旗姓氏族譜》,即可豁然。至各姓屬下源流,非於本旗舊冊中考核弗悉也。
按滿洲姓氏分住各處者,其姓氏之上,必冠以地名,如漢姓之繫郡名也。凡其屬下人丁,同居一部,自必同一地名,安可以他部同姓之小族謬指為屬下耶。
○188公侯封號
國初公、侯、伯皆無名號,僅分超等、一、二、三等名目。雍正元年諭曰:「本朝封王者,皆選用嘉美字樣,而公爵但分等第,未有封號字樣。朕意欲考其當日勳庸,錫以嘉名,追加為某公。」遵即恭擬欽定,錫以嘉名,曰:褒績公、忠達公、奉義公、超武公、雄勇公、果毅公、信勇公、建烈公、勇勤公、英(成)[誠]公。乾隆十四年奉旨將侯爵、伯爵一律錫以美號,乃封有奉義侯、恭誠侯、順勤侯、順義侯、昭武侯、延恩侯、敦惠伯、翼烈伯、宣義伯、昭毅伯、威靖伯、襄勤伯、誠毅伯、昭信伯、懋烈伯、誠武伯、勤宣伯。
又鎮國公、輔國公,皆宗室恩封之通稱。承恩公、侯,從前亦有勳封,後定為后族推封之定名。其四字之誠嘉義勇公、誠謀英勇公、忠銳嘉勇公、武毅謀勇公,皆雍正年以後所封之爵,或建戎馬奇勳,或由公爵再得軍功,因而累加者也。
○189插戴
八旗婚姻之禮,於訂婚後,迎娶先,諏吉行插戴禮。至日,預扶新人端坐於榻,夫家尊屬若姑嫜、諸母、諸嫂輩往之女家,以首飾、珠玉親手簪之。簪畢,夫家父兄、姻婭、親友,引新郎入內,拜其外舅、外姑,並依次拜見妻黨親屬,謂之放大定,又謂之放插戴。按《東京夢華錄》云,若相媳婦,即男家親人或婆,往女家看中,即以釵子插冠中,謂之插釵子。是古人已有行之者也。
○190節錄《日知錄》科目故實
進士之科,至本朝入仕,為最捷之徑。得之者夸耀傲睨,以為舍八比外無文章,舍進士外無人物;鄙之者摘疵索垢,視如土苴,皆失其正也。或曰:前明四等生員,謫為典史,猶以為辱,奈何今日生員,望升斗如拾百級之難。此言不知從何而肇,聞之者亦莫敢以辯。蓋明季廩生,四等黜為典史,增生黜為民,或因(吏典)[典吏]而誤為典史歟?否則豈有進士僅官推知、評博、中行,生員乃敢以一命為辱哉!宋季進士初授止於丞尉。唐進士試吏部不中,仍一布衣,求丞尉而不可得。方今海內板蕩,執政者宜急收羅英俊,以安王室,勿更泥於專用正途為言。要知劉表立學校,作雅樂,非不為美,史官何以譏之?譏其作不急而昧於時務也。學校猶不足重,況今之八比耶。因擇《日知錄》數則以證之。
一曰:生員,猶曰官員,有定額,故謂之員。明初諸生,無不廩食於學,《會典》言,洪武初,令在京府學六十人,在外府學四十人,州三十人,縣二十人,日給廩膳,聽於民間選補,仍免其差徭二丁。其後以多才之地,許令增廣,以不過三人五人而已,踵而漸多。宣德年,定為之額,如廩生數。其後又有軍民子弟俊秀待補增廣之名,久之,乃號曰附學,遂無常額,而學校自此濫矣。按此,是每邑學額祇有此數,非每科即取此數也。
一曰:洪武二十四年七月庚子,詔歲貢生不中,其廩食五年者罰為吏;不及五年者遣還讀書,次年復不中者,雖未及五年亦罰為吏。成化四年五月,議准革去附學生員而不果。宣德三年三月,將生員公同考試,食廩膳七年以上學無成效者,罰充吏;六年以下者,追還所給廩米,黜為庶民。宣德四年,天下生員已三萬餘人,即有病其太濫者也,故有是令。
一曰:考《通典》舉人條例,四經出身,授繁縣尉判,進士與四經同資,是唐時進士初除不過縣尉。士之及第未便釋褐,尚有試吏部一關,且有出身二十年不獲祿者。今則二甲猶為部屬,崇浮長惰,職此之繇,貴之太驟也。
一曰:今則遐陬下邑亦有生員百人,其中之惡劣者,一為諸生,即思把持上官,侵噬百姓,聚黨成羣,投牒呼噪,崇禎之末,開門迎賊,縛官投偽,幾於魏博之牙(車)[軍],成都之突將矣。嗚呼!養士而不精,其效乃至如此。正統十四年六月,詔生員事犯黜退者,輕罪充吏;若犯姦盜、冒籍科舉、挾妓飲酒、居喪娶妻妾等罪者,南北直隸人,發國子監充膳夫,各布政司人,發鄰近儒學充齋膳夫。
一曰:《舊唐書》,武德至永徽,每年進士或至二十餘人,而秀才止一二人。玄宗御撰《六典》言,凡貢舉人有博識高才、強學待問、無失俊選者,為秀才,通二經以上者為明經,明閑時務、精習一經者為進士。《張昌齡傳》,本州欲以秀才舉之,固辭,乃充進士貢舉及第。是則秀才之名,乃舉進士者不敢當,今以生員而冒呼秀才,何也?
一曰:明初洪武四年,以秀才丁士梅為蘇州知府、童權為揚州知府。十年十二月,以秀才徐尊生為翰林應奉。十五年八月,以秀才曾泰為戶部尚書。二十年二月,以孝廉李德為應天府尹。此皆辟薦之名,非所施於科目之士。今俗謂生員為秀才,舉人為孝廉,皆非也。
一曰:舉人乃舉到之人,不若今人以舉人為一定之名也。進士乃諸科目中之一科,不若今人已登科而後謂之進士也。自本人言之,謂之舉進士;自朝廷言之,謂之舉人。不若今人以鄉試榜謂之舉人,會試榜謂之進士也。
一曰:下第舉人猶令入監讀書,三年許以省親,未有使之游蕩人間者。正統十四年,節省京儲,始放回籍。其放肆無恥者,遂干謁靡所不為,已見於成化十四年禮部之奏。至於末年,則挾制官長,武斷鄉曲,崇禎中乃命巡按御史考察,已不可返矣。進士即舉人中之一科,其試於禮部者,人人皆可謂之進士。試畢放榜,其合格者,曰「賜進士及第」,後又廣為「賜進士出身」、「賜同進士出身」,然後謂之登科。宋政和三年五月,臣僚言:陛下罷進士,立三舍之法,今賜承儀郎徐禋「賜進士出身」,於名實未正,乞改「賜同上舍出身」。從之。
一曰:唐制取士之科,有秀才,有明經,有進士,有俊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開元禮,有道舉,有童子;而明經之別,有五經,有三經,有二經,有學究一經,有三禮,有三傳,有史科,此歲舉之常選也。其天子自詔之科,曰制舉,如姚崇下筆成章、張九齡道侔伊呂之類,見於史者凡五十餘科,故謂之科目。今代止進士一科,則有科而無目矣,猶沿其名,非也。
一曰:唐制天子自詔曰制科,所以待非常之才,如賢良方正直言敢諫、博通墳典達於教化、軍謀宏遠堪任將率、詳明政術可以理人之類,其名最著。天子巡狩行幸,封禪泰山梁父,往往會見行在。其所以待之之禮甚優,而宏才偉論非常之人,亦時出於其間,不為無得也。宋朝初年,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經學優深可為師法、詳明吏治達於教化,凡三科。景德中,又詔置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博通典墳達於教化、才識兼茂明於體用、武足安邊洞明韜略、運籌決勝軍謀宏遠、材任邊寄堪為將帥等六科。天聖中,又置高蹈邱園、沈淪草澤、茂才異等三科,非工商雜類,並許奏薦,或於本貫投狀乞應。高宗時,並有博學鴻詞科。
一曰:唐時所放進士,每歲不過二三十人。士之及第者,未便釋褐,入仕尚有試吏部一關。韓文公三試於吏部無成,十年猶布衣。且有二十年不獲祿者。《文獻通考》言,開寶八年,王嗣宗為狀元,止授泰州司理參軍;太平興國以後,始授將作監丞、大理評事、通判諸州,當時以為異數。
一曰:今科場之病,莫甚於擬題。且以經文言之,所習本經四道,而本經可以出題者不過數十。富家巨族,延請名士館於家塾,將此數十題各撰一篇,酬價,令其子弟及僮僕之俊慧者記誦熟習。入場命題,十符八九,即以所記之文抄謄上卷,較之風簷結構,難易逈殊。《四書》亦然。發榜後,少年貌美者多得館選。天下之士,靡然從風。余聞昔年《五經》之中,惟《春秋》止記題目,然亦須兼讀四傳、《禮記》、《內則》。百年以來,《喪服》等篇皆刪去不讀,今則並《檀弓》不讀矣。《書》則刪去《五子之歌》、《湯誓》、《盤庚》、《西伯戡黎》、《微子》、《金縢》、《顧命》、《康王之誥》、《文王之命》等篇不讀,《詩》則刪去淫風變雅不讀,《易》則刪去訟、否、剝、遯、明夷、(暌)[睽]、蹇、困、旅等卦不讀,止記其可以出題之篇,及此數十題之文而已。昔人所須十年而成者,以一年成之,故愚以為八股之害,等於焚書,而敗人才,有甚於咸陽所坑者也。其擬題一則,言之尤詳,惜詞費不及盡錄,其意總以士子知難而攻苦必多,攻苦多則羣居終日言不及義者自少,士習可漸歸於正矣。
一曰:今之經義,始於宋熙寧中王安石所立之法,命呂惠卿、王(雩)[雱]等為之。陳後山《談叢》言,荊公經義行,舉子專論王氏章句,而不解經義,荊公悔之曰:本欲變學究為秀才,不徒變秀才為學究也。豈知數百年後並學究而非也。此法不變,則人才日消矣。趙鼎曰:安石設虛無之學,敗壞人才,使學者不治《春秋》,不讀《史》《漢》,皆穿鑿破碎無用之空言也。若今之時文,既非經傳,復非子史,展轉相承,皆杜撰無根之語。乃覆局之臣,猶託之祖制而相持不變乎?
愚按國家用人之道,固應器識而後文章。詞藻雖美,士行不飭,又安望其忠君澤民,有所設施。黠者矯情以獵膴仕,劣者恃勢,肆意放行,世道詐偽,里選不可復舉矣。是宜廣設科目之塗,以收賢俊,未可以四海之才,局於一轍。又必慎其發軔,先由州縣官察其鄉評,學校官考其行跡,然後再行送考。若居鄉不循矩矱,應事專尚巧偽者,概不准其應試。如此設置科條,庶乎少戕僥倖之志,以長廉毅之風,俾在上者得於賢中收才,不於文中失士為允也。朱子曰:科舉雖中了狀元,可惜輸了這邊工夫。顧寧人曰:用八股之才而使之理煩治衆,此夫子所謂賊夫人之子也。熊文端《邇語》曰:若科目果可得人,程朱該是狀元。袁簡齋比八股文字為俳優之不如,是說未免太激。若持平之論,吾必以天下英才,或俯首就範以科目出身,非科目之外必無英才也。《宋史》黃祖舜言,抱道懷德之士,多不應科目,老於韋布。在宋季科目之廣,士且恥於由此進身,況限於一科而已哉!是以明季士風最下,有由來也。
又按康熙己未,詔試博學鴻儒之科。上諭取前代制科舊例來閱,查得兩漢授無常職晉上第授尚書郎;唐制高等特授尊官,其次等[予]出身,因之有及第、出身之分;宋制為五等,其第一、二等皆不次之擢,三等始為上等,恩數比廷試第一人,四等為中等,比廷試第三人,皆賜制科出身,五等為下等,賜進士出身。制科之貴重可見矣。毛奇齡《制科雜錄》中,考之甚詳。
又按《明史》:每歲天下按察司選生員二十以上、厚重端秀者,送監考留。會試下第舉人,入監卒業。堂宇宿舍,飲饌澡浴,俱有禁令;省親、畢姻、回籍有限,違者謫遠方典史或充吏云云。此乃貢生入監肄業,如今之拔貢、歲貢考滿授職之例,非州縣生員也。
○191世祿之家不應考試
昔見那文毅公 【 (那)彥成】 奏議云:現開捐納事例,臣受恩深重,理宜報効助帑,已為臣子某某遵例報捐員外郎等官,不敢令其與寒畯爭競科第云云。偶與友人言及此事,或以為深得大臣事君之體,或以為矯飾藏拙,各具一說。余考宋人語錄有言,朱文公謂張南軒曰:「子以門廕拜官,奈何復攻舉業,與寒士爭名耶?」南軒乃愧謝,棄舉子業而講性道之學,卒成一代儒俊。按此則文毅之言,非無本也。及考魏孝文時,于烈為光祿勳卿,其子登引例求進,烈上表請黜落,孝文以為有識,雖武夫猶知此義也。唐之中葉,朝政漸非,然一有此事,尚知物議,如長慶四年,中書舍人[李宗閔]之子壻蘇巢、右補闕楊汝士之弟楊殷士,會昌四年,江陵節度使崔元式之甥鄭樸、東都留守牛僧孺之壻源重、故相竇易直之弟竇易緘,皆以文式合格,仍招物議。其後以子弟及第登於白簡而黜落者甚多。開寶元年,詔令食祿之家,概由禮部具聞覆試。宋雍熙二年,宰相李昉之子李宗諤、度支使許仲宣之子許待問、參政呂蒙正之弟呂蒙亨、鹽鐵使王明之子王扶舉進士試皆入等,上曰,「此並勢家,與孤寒競進,縱以藝升,人亦謂朕有私」,遂罷之。 【 見於《山堂(考索)[肆考]》。】 考進士之科,盛於唐宋,其時世祿之家,猶不與也。宋執政韓億之子韓維,被薦不就廷試。唐介之子唐義問,召試祕閣,引嫌罷去。又御史趙屼上疏曰:治平以來,大臣子弟多處筦庫,甚者不使應科舉。自王安石柄國,乃持內舉不避親之說,始以其子王(雩)[雱]列於侍從,循以為常。今宜杜絕其源云云。是嚮時世祿之家,皆以門廕拜官,不准復與寒畯爭徑。若秦檜之子秦熺、孫秦塤皆試進士第一入仕,斯為奸欺之階,又何嘗以科名為榮哉!大臣子弟以科目相競者,始於明季,蓋其時舍此不足取重於俗。甚至景泰七年,大學士王文、陳循均以其子鄉試不中,具奏訟寃,竟獲會試,更足駭人聞見者也。
謹按國初八旗考試之例,時舉時停,世祿之家,原不繫科名為輕重。其時人材輩出,實有英賢,而官學生、筆帖式、廕生皆可轉補編修、學士。凡我八旗子弟,固不必尋章摘句,摹擬帖括,思與寒畯爭徑,然亦必須熟讀史漢經籍以為根柢,諸子百家以為應變,再加以閱歷,習以掌故,然後始可出為幹濟之用。總之不求科舉可也,不讀詩書不可也。
○192直隸
今名畿輔之地為直隸省,此制自明季始也。明以北京之畿為北直隸,南京為南直隸。考其原起,蓋元季天下為十三行省,各置行省中書平章政事一員以理之,如今之有巡撫也。洪武七年,改京畿應天各府為布政司,直隸於京師,不屬於行省。其後盡改行省中書為布政司,而仍其舊名,謂之各省布政使。沿訛至今,不可改也。
按各省有直隸州知州、直隸同知、通判,當初原是直隸於行省中書,不歸知府鈐轄。今則直隸州不屬於知府,亦此意也。
又按宋以前郡守即知州也,惟畿輔及龍興之地,始升州為府,若山西并州之為太原府、河南汴州之為開封府、安徽壽州之為壽春府、廣東端州之為肇慶府者,皆是也。知州皆有附郭之縣尹,未嘗自親民事。元初,省知縣,乃令知州兼理縣事。明初,盡並附郭之縣入州,如今之直隸州也。其後知州皆屬於知府,小縣又屬於知州,大縣逕隸於知府也。
○193京尹京縣品級
直省知縣皆正七品,知府皆從四品,惟畿輔之大興、宛平、盛京之承德三縣知縣,皆正六品,順天、奉天兩府尹,皆正三品,不知始於何時,固以尊崇帝里之意也。愚按漢制知縣品秩本自不同,治萬戶以上者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治不滿萬戶者為長(秩)。明太祖吴元年定縣有上中下三等, 【 唐制,州有三等,縣有六等,與今之州縣分別繁簡之缺同。】 稅糧十萬石以下者為上縣,知縣從六品,縣丞從七品,主簿從八品;稅糧六萬石以下者為中縣,知縣正七品,縣丞正八品,主簿從八品;稅糧三萬石以下者為下縣,知縣從七品,丞簿視中縣之秩。洪武六年八月壬辰,分天下府為三等,糧二十萬以上者為上府,秩從三品;二十萬以下者為中府,秩正四品;十萬以下者為下府,秩從四品。後乃一齊為四品而分其繁簡矣。然則今順天、奉天兩府尹皆正三品,京縣知縣皆正六品,固前此上府上縣之秩,昔以糧稅繁簡定品秩,似不若今以尊崇京輔為允也。
○194哈哈珠子
國初大臣子弟以童穉入侍禁近者,不必盡是旗人。康熙中,商丘文康相國宋權之子宋犖,年十四,入備宿衞,改官黃州通判,洊至江蘇巡撫是也。今滿漢大員子弟,皆須十八歲始准入仕,無童穉拜官之例。惟皇子及諸王侍從小臣中有曰「哈哈珠子」者,清語為幼男之稱,名雖幼男,亦非年屆十八歲弗用,僅存其義而已。按《函山旅話》言:唐設九科,童子居其一,員半千、楊炯、吴通元、裴耀卿、李泌、劉晏皆由是舉。宋則楊億、宋綬、晏殊、李淑均以童子出身。漢有童子郎,梁有童子奉車郎,元有童子科,見於《選舉志》者十六人云云。是童子拜官,古昔已見,而揆其制度,元之童子科,似是今之童子入學為廩附生員之制;梁之童子郎,實與今之哈哈珠子相合;若員半千等諸人,或近於舉神童之典,應俟諸博雅者正之。
○195繖扇制度
親王,紅羅五龍曲柄蓋一,紅羅繡四季花繖二,紅羅銷金瑞草繖二,紅羅繡四季花扇二,青羅繡孔雀扇二。
親王世子,紅羅四龍曲柄蓋一,紅羅四季花繖一,紅羅銷金瑞草繖二,紅羅四季花扇二,青羅孔雀扇二。郡王減四季花繖,餘與世子同。
郡王長子,減紅羅銷金瑞草繖二、紅羅四季花扇二,餘同郡王。貝勒同。
貝子,紅羅繡金繖二,紅羅四季花扇二。鎮國公、輔國公繖扇各一,製同貝子。
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均用杏黃繖一,青扇一。
固倫額駙,雲羅紅繖二,不施繡,青扇二,施以方金。
和碩額駙,杏黃雲羅繖二,青扇二,施以方金。
郡主額駙以下,皆杏黃繖。
公、侯、伯、子皆杏黃繖,青扇,飾圓金四塊。男爵,杏黃繖,扇飾圓金三塊。
京官一品至四品皆杏黃繖一,青扇二,飾圓金四塊。 【 一品四塊,遞減至四品,用灑金。】 用清漢文書銜。
外官自一品至四品均用杏黃繖、青扇各一,不加繡飾。五品以下藍繖、青扇。雜職及武職六品以下官皆無繖。
按今京官平時不設儀仗,昏喪大事,咸用雲緞紅繖,或用繡蟒紅繖。外官自將軍、督撫下至六品文武官皆用素緞紅繖,七品知縣以下官用藍繖,並無杏黃繖蓋之制。中外都覺黃繖為尊,非神廟出巡,弗敢濫用。今考道光年重訂《通禮》所載,鎮國將軍、公、侯、伯以下,均不能用紅繖,是紅繖之制,尊於黃繖遠矣。今之錯誤,不知始於何年,無從問訊。
又按京卿轎前,從前均有鞭棍引導,近年未見有用者矣。今惟步軍統領、左右翼總兵輿前用雙鞭開道;步軍翼尉、步軍司員、筆帖式用單鞭開道;街道廳御史在城外用鞭板鎖棍開道,一入內城門即撤去。
○196輿制
親王暖轎金貫蓋(檐)[幨],紅幃,銀頂,朱髤桿。世子暖轎金黃幨,紅蓋幃,朱髤桿。郡王暖轎紅蓋幨幃,朱髤桿。長子暖轎紅蓋幃,青(檐)[幨],朱髤桿。貝勒同。貝子暖轎紅蓋幨,青幃,朱髤桿。鎮國公暖轎皁蓋幃,紅(檐)[幨],朱髤桿。輔國公暖轎青蓋幃,紅(檐)[幨],朱髤桿。
一品京官暖轎頂用銀,幃蓋幨均用皁色,在京舁夫用四人,出京八人。二三品京堂同。四品以下文職京官暖轎錫頂,舁夫二人,出京四人。外官督撫、學政、鹽政、織造暨三品以上欽差官輿夫八人,司道以下、教職以上輿夫四人,將軍、提督、總兵年老不能常乘馬者,聽其奏聞請用。親王福晉暖轎視親王,車用紅蓋,四角皂緣,金黃垂幨,紅幃,朱輪。世子福晉車轎之制,與親王福晉同,惟用紅垂幨。郡王福晉車轎,與親王福晉同,惟用皂幨。長子福晉車轎紅蓋,四角藍緣,紅幃,藍幨。貝勒夫人車轎紅蓋,四角皂緣,紅幨,皂幃。貝子夫人有車無轎,紅蓋,四角青緣,紅幨,青幃。鎮國公夫人車皂蓋,四角紅緣,紅幨,皂幃。輔國公夫人車皂蓋,青緣,紅幨,皂幃。鎮國將軍一品夫人車皂蓋,紅幨,青幃。輔國將軍夫人車青蓋,紅幨,青幃。奉國將軍淑人、奉恩將軍恭人,車幃蓋均用皂。以上各車,俱用朱輪。固倫公主車轎金黃蓋,四角紅緣,紅幃,金黃幨,輿用金頂。和碩公主車轎紅蓋,四角緣金黃,黃幨,紅幃,輿用銀頂。郡主車轎紅蓋,四角皂緣,紅幨,紅幃。縣主車轎紅蓋,四角青緣,青幨,紅幃。貝勒夫人同。郡君有車無轎,紅蓋,四角青緣,紅幨,青幃。縣君車皂蓋,四角紅緣,紅幨,皂幃。鄉君車皂蓋,四角青緣,皂幃,紅幨。以上俱朱輪。一品命婦車轎皂蓋,四角綠緣,皂幃,紅幨,轎用銀頂。二品蓋不緣,餘同。三品皂幨,餘同二品。四品青幃,轎用錫頂。五品以下青蓋,餘用皂。三品以上用繒,餘用布。民公夫人以下輿車均不得用朱桿朱輪。
按八旗滿洲、蒙古、漢軍、漢人之公侯世爵,皆謂之民公民侯,是朱輪之制,非宗室不能用矣。考漢唐之制,大僚均得乘用朱輪,如元微之詩「門擁大朱輪」。今古之制,固有不能盡同者。
○197膳卓膳合
御膳房進膳,凡果碟、冷碟,俱陳於矮卓,冪以黃龍巾袱,用黃絨繩兜卓之四隅舁之,謂之膳卓;熱食羹饌,則盛於黃龍圓盒,疊叠三四盒,包以黃布厚棉袱舁之,謂之膳盒。考《明季水部備考》云:內官監成造御用彩漆膳卓、膳盒、托合之類,供應宮殿床、卓、器皿、生鐵、錫竈、砂銚、盤、罐等件云云。是膳卓膳合之器,自明已然矣。